2017年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二、简答题
2. 简述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答案】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连续性的过程,是人的终身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1)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则后一阶段社会化会出现明显困难。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在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2)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终止于童年期的人格发展历程扩展到整个生命全程,他认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①婴儿期(0~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初期(3~5岁)
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5~65岁)
3. 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会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人际交往风格指人与人交往的倾向性行为方式和态度。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因人而异,可将其分为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交易型、自我实现型五种类型。它们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呈现出对应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我克制型。他们常常孤立于别人之外、属于孤僻离群的人。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对待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开放性偏低,反馈倾向也偏低。
(2)自我保护型。他们喜欢探究别人,评论别人。但是,他们进行反馈是用以防止自我暴露及遭致别人评论的防范措施。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别人以反馈方面偏高,但是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方面的开放性偏低。
(3)自我暴露型。他们通过不断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来迫使别人注意自己。而且,对于接收的反馈几乎没有实际想法。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方面偏低,而在对待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很高。
(4)自我交易型。他们常常愿意给予反馈,而且当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持同样态度时是开放的,常把自己当作一个交易点或协商点。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予反馈方面及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属中等。
(5)自我实现型。他们能自发地提供有关自己的适量信息,寻求反馈,以建设性的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提供反馈。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及在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偏高。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争论?为什么会发生争论?争论的意义何在?你是否同意本书的看法,请说出理由。
【答案】(1)人们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①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西方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的学科;“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等”;或“研究社会群体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所包含心理因素”。
②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心理及行为。相当多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下产生社会行为的动机、情操与意志力,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研究与各种社会刺激相关联的个体的经验与行为”;“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设想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研究个体受社会情境所影响的方式。
③此外,也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2)争论的原因
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总是遵循一种内在逻辑的。人们先依据社会实践的需求展开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有人出来加以综合、系统化或建构学科体系,并试图界定其研究范围与明确其对象;接着又有许多人遵照学科规定开展研究,随着研究问题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学科的进展,它又会引起学者们更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争议或达成共识。
(3)争论的意义
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一门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边缘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宽窄范围和重叠等问题,如果不明确,就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因此,很有必要予以探讨和加以确定。
循环往复的争论与分歧,可以使人们对学科对象的认识由不全面而渐至全面,由相对真理逐步接近绝对真理,这大概也是社会心理学对象争论不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
(4)本书作者的看法
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5. 城市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它们的影响?
【答案】(1)城市噪音对人心理的不利影响
①短时噪声可能干扰智力操作。
②噪音可能降低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③噪声能够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
④高噪音是否产生后效,与噪音的个人可控性有关。如果不可控,当它消失之后,个体就会继续受到伤害;如果可控,那么就较少或者不会有后效。
⑤长期噪声对人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2)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减少城市噪音对人的影响可通过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控制而得以实现。减少噪音影响的方法包括:
①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