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2. 城市建筑与人的心理疾病和社会关系和谐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大城市和小城镇居民的差异:与小城镇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比较能够接受个别差异,欣赏特立独行的人。

(2)同类人群在某些居住区的相对集中以及与其他居住区之间的隔离,是阶级意识形成的客观条件,而阶级意识是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布局紧凑的工人社区在大多数国家都为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

(3)在美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城市马赛克”和“城市空心化”现象,成为社会不满的导因。

①“城市马赛克”是不同阶层、种族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种小型区域。不同居住区的居民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穷人和少数族群的居住区各方面条件差,居民普遍感受到被歧视,以致某些偶发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激烈的阶层冲突和种族冲突。

②“城市空心化”是中产阶级纷纷逃离“马赛克地区”,迁往郊区,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成为贫民窟,贫民既严重不满又十分绝望。然而,富人们也往往留在城市中心,与穷人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4)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过度城市化”。移民往往先住在大城市周围临时的“非法占地居住点”,不仅居住条件差,而且严重拥挤,缺乏水电和废物处理等设施,与城市的原居民生活条件相差悬殊,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增加了犯罪行为。

(5)城市化也导致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支离破碎。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工作、消费、休闲。每一种活动都牵扯到一组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人群,社会认同和社会互助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低,“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导向被“生人社会”所代替。这种“匿名大众”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来源之一。

3.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4. 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増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5. 用实验法与相关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各有何种利弊?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先进,应如何去加以改进和运用。

【答案】(1)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①优点:设计严密,有数量作依据,统计分析严格,结果可以任人重复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②局限:如有些社会心理现象是不能或难以操纵的,无法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2)非实验法(nonexperimental method)

①档案研究(archive studies)

优点:

a. 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方法,因此不存在被试意识到自己有被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干扰。

b. 它使一段时期内社会心理趋势的估计、对往事的追溯与探源、对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

c. 它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

缺点:

a. 难以得到充分而足以检验假设的材料,而一些材料也可能包含编者由于偏见所造成的歪曲性内容。

b. 工作量大,耗时耗资多。

c. 分析有赖于分析者抽样的方法和抽象、概括及发现的能力,否则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 d. 由于社会现象的多因性,用相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两种现象有无关联,却不能说明它们是否为因果联系。

②现场研究(field studies)

优点:

a. 现场研究通过观察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 现场研究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 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 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环境。

缺点:

a. 它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 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