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二、简答题
2. 人际沟通有哪些基本特点?社会心理学从哪些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
【答案】人际沟通是指个体在共同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沟通主要通过言语、表情、副言语(包括音量、节奏等辅助言语和叹息、笑等类语言)、手势、体态、社会距离等实现。人际沟通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具有协调、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
(1)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①沟通双方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②作为信息交流结果的沟通影响,只有在发送者和接收者掌握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实践,这不仅指双方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求双方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③沟通伙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④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与编码与译码的差错无关,是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 (2)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从人际沟通的特点、沟通条件、不同的沟通方式等方面对人际沟通进行了研究。 ①实现人际沟通须具备的条件:
a. 信息源。即发出信息的人,没有信息源,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b. 信息。这是沟通的内容,无此,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
c. 信息渠道。这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用何种工具从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 d. 接收者。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
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几类:
a. 从发出信息的人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互变,可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b. 按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c. 根据地位的高低,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d. 按沟通者之间相互依靠、联系的情况,可分为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彼此相倚沟通。
e. 根据群体沟通网络,可分为轴型沟通、Y 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
f. 根据通讯渠道,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可分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
3.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⑤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当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组织成员确定他们自己的时候,这种由群体定位的自我知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产生心理区辨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归属”这一心理现象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属性。关系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过程。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系首先作为一种地位结构或者网络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认同结构的关系,其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西方关系结构全然不同,如果说西方社会是个人对团体的关系,是立体的。中国社会关系则是“此一人与彼一人间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一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4. 怎样控制侵犯行为?
【答案】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宣泄、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去个性化的避免、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1)宣泄
通过实际地经验某种情绪,可以使情绪得以释放,减少侵犯行为。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像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但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
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的经验侵犯行为会増加侵犯的危险性。
(2)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在人们自我意识正常的情况下,侵犯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则行为就会被抑制。因此,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心理学家将获取满足所要付出的代价称作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来减少侵犯的发生是很有效的。当将人们行为的预期代价増大,使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趋近力量转化为逃避力量时,侵犯就会得到阻止。
(3)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因此要避免去个性化。
(4)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侵犯是直接与道德水平的低下相关联的,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研究发现,道德水平停留在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的被试,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将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抵抗外在权威力量影响的能力很弱小。当道德发展水平达到五、六阶段后,人们开始以一般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外在的影响则退居次要位置。
5.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