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宣泄与移情能力的培养都可能是有效的减少侵犯性的途径。请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作用机制。
【答案】(1)宣泄作用机制
宣泄可用挫折一侵犯理论来解释。人们一旦被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侵犯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降低侵犯性。宣泄是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的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性。适当的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与侵犯冲动的方法。
(2)移情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
移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反应的能力,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由真实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如日常生活中十分易于运用的角色扮演方法,是移情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通过移情过程,个体能够真实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内心状态,并在真实行为中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对别人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减少了侵犯。
3.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
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⑤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当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组织成员确定他们自己的时候,这种由群体定位的自我知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产生心理区辨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归属”这一心理现象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属性。关系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过程。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系首先作为一种地位结构或者网络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认同结构的关系,其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西方关系结构全然不同,如果说西方社会是个人对团体的关系,是立体的。中国社会关系则是“此一人与彼一人间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一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4. 试述社会认知中的几种认知启发。
【答案】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 )是指由于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有限,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启发:
(1)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因此表征性启发策略往往是准确的。但个人的特征往往与其所在群体中其他成员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率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获得性启发又称易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
获得性启发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①人倾向于认为生动、显著的事件比平淡、熟悉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
②人往往认为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比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
,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先抓住某一描定点调整性启发又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人需要对不了解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找出类似事件作为锚定点,然后根据它稍加调整得出最后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人通常使用的锚定点就是自我。
5. 简述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
【答案】冒险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人们在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倾向于较为保守的选择成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而如果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最后的决定会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与个人决策的情境不同,群体决策情境为评价情境,个人需要提出一个为群体其他成员所赞赏的选择。如果在决策上显得过于谨慎,个人会担心被群体成员视为胆小、保守、缺乏气概。
(2)责任分散。群体的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时,个人会变得敢于尝试通常被自我控制所抑制的行为。
(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的人有较高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斗牛、骑野马表演、竞技、空中飞人、走钢丝等冒险活动,广泛吸引了人们赞赏、羡慕的眼光,表演者也被视为英雄。这样,在人类的文化价值中,高冒险被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群体的鼓励冒险倾向,也正是来自于这种文化价值倾向的影响。
6. 试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普莱西(S.L.Pressey )首先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引进教育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和艾宾浩斯发表的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标志。
②20世纪早期,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但桑代克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只考虑学生学习过程本身,不考虑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③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F.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但仍未能在教育界引起重视。教育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仍是教学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
④20世纪3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因素。1933年普莱西首先在其《心理学与新教育》中列入“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一章,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2)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