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社会政策(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力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3.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5.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二、简答题
7.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日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挺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并非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角色,把研究重点放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系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社会控制等方面。
(5)标签论标签论源自米德的互动理论。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对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
期望所产生的社会反应。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还将这些规则应用到特别人物身上,将他们贴标签为“外来者”。因此,偏差并非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山个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被贴上标签的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签的行为。
(6)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观行动对客观事实的建构,它要搞清楚人们主观讨论的焦点问题本身是什么,即“人们主观认定的社会问题实际卜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将问题开始认定为问题的”,“其他人对被认定为问题的概念的反应是什么”,“将这种事态界定为问题的后果是什么”,等等。
(7)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与前面几种理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与阶级关系方面。批判理论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或者是政治权力和其他强权一手造成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恢复人的基本价值,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深层和最根本的方法。
8. 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性已经发生断裂,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它己经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风险社会所取代。与阶级社会不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总体上而言,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贝克从八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①风险的定义关系。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
②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占据,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的和虚构的东西所占据。
③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某事物,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化的道德”。作为一种数学计算的程序,风险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定义以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关。
④在现代性早期,风险和对风险的感知是现代性中占统治地位的“控制逻辑”的“无法预期的后果”。那些在现代性第一阶段中驾驭(社会)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关于安全与控制的解释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正在失去其真实性。在风险范畴的帮助下,试图对未来拓展得越多,它就越脱离我们的控制。在世界风险社会中不再可能使风险外化。风险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在人为的不确定的状况下如何做出决定。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