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将原《语文教学大纲》中“听”“说”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改动被普遍认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使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往往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参与热情不高,口语交际课程在许多地方都形同虚设,甚至至今没有开设,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难以显现,造成了学生交际能力的严重跛脚。在理论研究上,虽经过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口语交际课程的发展。笔者不避浅陋,梳理了相关的材料和研究成果,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探讨了关于口语交际的实践及创新问题,具体的写作和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作为引言界定了交际、口语交际等相关概念,并综述了口语交际课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为后文的研究和探讨奠基础。
第二章回顾了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情况,以期借古鉴今,分析了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现阶段遭遇的复杂状况和存在问题,分别从理论、教材、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原因,探本究源,以便对症下药。此章后半部分还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二者互相关联,是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建构的标准和原则,即经过课程评价能够达成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内容,都应成为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
第三章从口语交际中的听、说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三个层面上对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既然口语交际课程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因素,在内容建构上自然也就应该从此三方面着手。本章重点回答了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期望解决教学中重形式轻知识的误区,让学生既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又掌握交际的方法技能。
第四章关注了教学的实践和创新,即“怎样去教”的问题。本章结合教学案例剖析不同活动形式的要点和组织方法,对于创新,则应注意时代性和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通过高效的教学实践,力图将课程内容在具体的活动中真正有效地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口语交际课程的评价及课程内容的重构,方面都极力注意听、说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运用这三个层面上的因素,努力对口语交际作出全面详细的考察。鉴于以往的课题研究较关注于“说”,而对于其他两方面较少涉及,期望本文能够为口语交际课程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毋庸讳言,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许多观点和认识是否合理正确,对课程内容的重构能否有效地落实到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接受实践的检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