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学位]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案】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
(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不是面对全民的教育。
(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和现代城市教育的融合,促使农村教育消失。
2.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
【答案】(1)输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救济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造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开发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2)扶贫工作之所以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救济型战略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发型扶贫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①扶贫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是改革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的提出,发展效率取代社会公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此时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救济型扶贫为主。在倡导效率的社会,不靠自身努力而仅靠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且此时的救济形势已经由以单纯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向部分地实行有偿救济,随着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战略目标,开始在救济型扶贫以外寻求更主动的扶贫方式,救济型扶贫战略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造血型的扶贫战略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贫困者,中心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能够帮助贫困者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更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3.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4.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5.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6. 减轻农民负担有过哪些重要举措?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体会和启示。
【答案】国家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不断努力,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从中我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启示。具体如下:
(1)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包括:
①制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②加快五项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大监督力度。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2)从这些重要举措中,我获得的体会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①面对沉重的农民负担,需要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需要由党和国家牵头,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且尽全力落实到各个地区。
②尽可能的全面考虑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并且还要从多角度来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让政策建议符合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
③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必须整体推进改革,配套进行改革,要加强监督检查,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政策。
④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宏观上改变“重工轻农”的战略,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同时,要适时放开对农副产品流通,逐步消除长期以来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消除各种隐性负担;要让农民获得与其他产业同等的竞争条件,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宽松的经济环境。
⑤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借鉴产业化的做法,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将模糊产权明确化,确立农民和集体土地的租佃关系,界定集体资产与社区成员的归属关系,从而使得社区政府除依据集体产权(法人产权)获得应得利益外,无权对其他剩余进行调拨,从而规范农民的负担。
⑥乡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或创办乡镇企业等农村社区经济实体,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负担的经济承受能力。
7. 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答案】要想解决农村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农民工一定要增强法律观念,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获得社会保障的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