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752化学教育基本理论之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1951年,在德国集蒂宾根召开的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的会议上,学者们提出了哪一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

A. 范例教学模式

B. 程序教学模式

C.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D. 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A

【解析】在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大学、高等师范院校与完全中学的代表1951年在蒂宾根召开大学与中小学会议。会议代表坚信教育“处于由于教材充塞而窒息智力活动的危险之中”,“中小学开始疏远正在不断进步的科学”。为了解决教材内容堆积臃肿、陈旧落后的弊端,会议认为“精神世界的本源现象,是可以通过个别地由学生真正理解的事实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的”。此次会议充分肯定了范例教学的思想,为范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2. 下列哪位课程理论专家是“概念重建主义者”?( )

A. 博比特

B. 吉鲁

C. 施瓦布

D. 查特斯

【答案】B

【解析】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可以粗略的将这种倾向称为批判课程论,以阿普尔、麦克唐纳、吉鲁、韦克斯勒、曼恩为主要代表。

3. 通常认为,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即方法上的( )、价值上的( )、用途上的( )。

A. 经验性可估性目的性

B. 经验性目的性可估性

C. 可估性目的性经验性

D. 目的性经验性可估性

【答案】A

【解析】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①方法上的经验性,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观察、搜集以及描述、解释评价数据和材料的方法,在性质上应当可信、适用;②价值上的可估性,是指评价得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在价值上是可以确定的;③用途上的目的性,是指评价在使用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具备何种功能。

4. 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 )。

A. 个别化教学

B. 同步学习

C. 个别学习

D. 分组学习

【答案】A

【解析】对教学组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①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架,可区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两类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②微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比较灵活的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组织,可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5. ( )年,(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1612《大教学论》

B.1612《爱弥儿》

C.1632《大教学论》

D.1632《爱弥儿》

【答案】C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6. ( )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

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和后现代时期。

A. 古巴

B. 泰勒

C. 普罗沃斯

D. 利维

【答案】D

【解析】《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主编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

7. 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是( )的教育家( )。

A. 法国卢梭

B. 捷克夸美纽斯

C. 德国拉特克

D. 美国夸美纽斯

【答案】C

【解析】独立形态教学理论的产生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15H ~1635他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8.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从结构功能主义立场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A. 布鲁姆

B. 奥苏伯尔

C. 布鲁纳

D. 杰克逊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做正规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

9. 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着下面哪几个概念展开的( )。

A. “知,,、“情”、“意,,、“行”

B. “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C. “感觉”、“知觉”、“观念”、“理性”

D. “感觉”、“表象”、“观念团”、. “思想之环”

【答案】B

【解析】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包括:①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②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③教学的“形式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④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10.美国学者帕里斯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了课程变革的( )观。

A.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