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力量

【答案】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相对力量对于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如体操、跳高等。

2. 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

【答案】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是指动作技能之间发生的相互促进或者是相互干扰的现象。以前获得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也称为良性迁移。以前获得的经验起妨碍作用的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劣性迁移。

3. 肌梭

【答案】肌梭是指存在于骨骼肌内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长度感受器,呈梭状,其末端附着在骨豁肌的结缔组织中(肌内膜),与梭外肌纤维平行排列,由结缔组织囊包裹,内含细的梭内肌纤维。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长度和速率变化的信息。

4. 代谢综合征

【答案】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综合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如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综合征。治疗时也是多途径考虑,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运动疗法。

5. 中枢激活

【答案】中枢激活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步的变化。不同肌肉群的活动是由运动中枢的不同部位来控制的,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中枢激活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6. 乳酸阈

【答案】人体在渐増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増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转入由无氧代谢为主供能的转折点。乳酸阈是反映有氧能力高低的指标,反映了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未突増前,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

7. 专门性准备活动

【答案】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比赛或训练的动作结构、节奏及运动强度相似的各种身

体练习。专门性准备活动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只有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8. 非自动控制系统

【答案】非自动控制系统是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无自动控制的能力。非自动控制系统地活动在体内不多见。

二、简答题

9. 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运动处方是指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原则

要根据每一个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身体客观条件及要求的运动处方。

(2)有效的原则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功能状态有所改善。

(3)安全的原则

按运动处方运动,应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若超出安全的界限,则可能发生危险。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

(4)全面的原则

运动处方应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则,在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中,应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

10.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有哪几个部分,指出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答案】目前认为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五个部分,它们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如下:

(1)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4区,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这两个区域是控制躯体运动最重要地区域。它们接受本体感觉冲动,感受躯体的姿势和躯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及运动状态,并调整和控制躯体运动。

(2)辅助运动区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6区,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3)顶后叶皮质位于5区和7区,在解码并用于指导肢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4)此外在大脑皮质内侧面上,扣带沟背腹皮质(6区、23区、24区)也与运动调控有关,此区称为扣带运动区或内侧运动区。

11.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案】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有以下区别:

(1)含义不同

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2)引起的原因不同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是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身体机能提前动员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是受运动条件刺激而引起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的自然条件反射;后者是人为的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良好的赛前状态与适宜的准备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12.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答案】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显著增高,在剧烈运动时收缩压可高达190mmHg 甚至更高。不同运动形式动脉血压的舒张压变化情况不同。

(1)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的变化相对较小,甚至可能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动力性运动导致心脏收缩增强,血流速度加快,使血压增高,但同时运动时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加之肌肉收缩的推挤加快静脉回流,使动静脉压力差增加,促进了动脉血外流,使得外周阻力相对下降,以上升压和降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舒张压变化幅度较小。

(2)静力性运动时由于憋气使胸腔压力增大,后负荷增高,搏出量有所下降,心室余血量较多,静脉回流阻力亦增加,加之肌肉紧张性收缩对外周血管的静力性压迫,外周血流不畅,外周阻力显著増高,结果使收缩压的升高幅度相对较小,而舒张压十分明显的增高,对小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因此,在大强度静力性运动时因外周阻力过大易发生小血管的破裂,故尽量减少进行大强度静力性运动。

13.什么叫翻正反射? 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答案】(1)翻正反射的概念

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翻正反射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①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

②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