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线索、背景、事件)。
【答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发展到正式制度安排,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以及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文明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我们可以将社会保障的整个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慈善事业阶段
这一阶段作为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社会背景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是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与民间慈善事业。在宗教慈善事业阶段,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成为这一时代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展到全世界。官办慈善事业是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在西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中国源远流长,如仓储后备制度和以工代贩制度。民间慈善事业阶段主要指民间零星的互助和他助活动,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慈善事业大约是在中世纪以后出现的。
(2)济贫制度阶段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为标志,该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济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需要帮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在183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确立了劣等处置与济贫院规则。自英国济贫法颁布以后,欧洲的许多国家开始纷纷效仿。尽管济贫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论,尽管这种立法极不平等并事实上未使济贫制度成为一项固定的、经常性的制度,但由于它是通过法律形式将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显然是一个历史进步。在北美,当时正处于殖民地时代,英国的济贫法很自然的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早期社会救助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并未像英国等国家那样颁布专门的济贫法,但仓储后备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继承与发展,又确实成了一项用于赈灾济贫的常备制度。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并同时得到发展的体系,于40~50年代进入成熟期,70~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各国又先后进入改革、发展与完善阶段。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①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9世纪80年代,德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形成阶段有以下一些特征: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过程具有强制化、规范化。
②1935年罗斯福当政时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以及据此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和社会文明进步地象征,在世界上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此后,一些国家基于以往社会保障政策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始思考改革的办法,从而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与完善的阶段。
2. 有人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保障功能也在持续弱化,未来必将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你如何评价上述观点?
【答案】虽然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但社会保障无法取代家庭保障。理由如下:
(1)社会保障提供的保障是有限度的
我国社会保障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就是以“保基本”为特点的,不像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全面、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从客观上来说,老年人的生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即家庭保障才能维持一个较好的生活状态。
(2)社会保障只能提供部分物质上的保障,而无法提供精神上的抚慰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支付主要是现金支付,而老年人面临的问题除了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关怀需要。可能社会保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现金支持,而却无法替代家庭保障带来的精神上的照顾与抚慰。
(3)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就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家庭保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文化的传承作用会使得家庭保障的功能依然传承下去。
(4)政策变动的影响
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使得政府与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可能在将来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依然需要家庭的扶持。另外,目前中国对于二胎政策的放开,也意味着中国的家庭结构会有新的变化,可能家庭保障的功能会有所上升。
因此,社会保障无法完全取代家庭保障,实现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共同发展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如何协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
【答案】(1)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一定情况下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为明显。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保障需求会日益强烈,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
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
②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
(3)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同发展
①两者相得益彰:社会保险为人们提供基本的风险保障,而商业保险却不同,它对人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只要符合可保风险条件便可以设立相对应的险种,保险事故可大可小,保险标的可多可少,保险金额也可低可高,即使社会保险已经保障了的风险,商业保险仍可以再予以保障,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和特殊的保障需求,使两者保障功能和保障范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②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相通性亦使两者可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由于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 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如社会保险采取权利义务相结合的费用三方负担原则,或将商业保险免赔的做法引入医疗保险,都是社会保险开源节流的有益尝试; 商业保险也可开办一些具有社会保险功能的险种(如团体年金保险),不但吸引客户还可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技术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以互通有无,如保险精算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可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
4. 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及其改革?
【答案】(1)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①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福利国家一词最早出自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1948年英国宣布进入“福利国家”。从福利国家模式自产生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段时期西欧、北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福利国家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模式给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