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82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就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某一理论基础,作一深入的学习,力求掌握基本原理。
【答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简要阐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的学习,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的内核。
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a.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小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b.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其特性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未
来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2. 简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答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为4个阶段。
(1)第一学段
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⑤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
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第二学段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3)第三学段
①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②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速。
④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⑤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各,做简单的发言。
⑥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4)第四学段
①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②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③自信、负责地表迭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④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⑤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时能力。
⑥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迷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⑦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⑧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3.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4. 简述新课程所确立的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答案】(1)新课程的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正确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2)新课程的新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