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2.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答案】“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4.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5.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6.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7.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8.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弼“大衍义”的内容。
【答案】王弼的“大衍义”说是玄学赖以产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末体用观念
王弼重新解释了《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个本末体用观念是王弼从《易传》筮法中提炼出来的。与“四十有九”相对应,“不用之一”不是指数量之一,而是指老子所理解的道,同时也就是王弼所理解的“太极”这代表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是“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宗主。王弼将“四十有九”和“不用之一”总结为“有”和“无”的关系,指出“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山之宗”这就是山有显无、即用见体的含义。
(2)“无”是世界的本原
王弼将笨法之中具体的“一”视为天地万物,即他所说的“有”。但他强调“有”是个别存在的东两,“无”才是世界本原的东西。在四十九数之上的“一”才是个别事物由来且赖以存在的依据。很明显这是用玄学中的“无”来解释益法中“其一不用”的“一”。把这个不用的“一”视为太极,该太极既不同于马融以北极星为太极,也不同于郑玄把元气视为太极,意即不仅不把太极当做物象,也不可把太极或“一”当做数学上的“一”这个“一”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无”。
总之,王弼的“大衍义”是从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来解释《周易》的,充分发挥了他的“以无为本”观点,影响甚远。
10.简单“学至于行之而止”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荀子》。
(1)翻译
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
(2)含义
荀子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学至于行之而止”这个命题中。他认为认知的关键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行”不是指人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
11.请简要介绍何晏等编的《论语集解》一书。
【答案】《论语集解》是现今保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一部《论语》集解体著作。
(1)《论语集解》是为了改造旧学、缔创新学。
《论语集解》所集录,为汉代研治《论语》之大成,记录了四家汉人注释和魏人三家注释。实际上,《论语集解》的作者有五人,但由于何晏总领其事,故一般称为何晏注。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是改造旧学、缔创新学。作为集解体制,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汇集众家;
②择善而从。
就《论语集解》所集汉儒之注而言,孔安国、马融之注为古文系统《论语》,而包氏、周氏所注为今文系统《论语》,郑玄的注则综合古今为一体。因此可以说,《论语集解》开创了把汉魏古注揉成一书,把《鲁》、《齐》、《古》的著作熔合为一家的先声。
(2)《论语集解》是在有意转换汉学,开启玄学。
《论语集解》集中了汉魏七家注释,大体上都是汉儒的主旨。由此可见,《论语集解》一书的主体性质为儒学。但是何晏等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各家注释剪贴,而是精心地加以剪裁,甚至改易。有时甚至会舍弃他人之注而自己立意,并且常常掺夹玄言于微妙之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