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中国哲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性书》
【答案】《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2.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3.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4. “全变”
【答案】“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小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
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②变事,发展近代下商业;
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5.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6.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7.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8.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二、简答题
9. 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是什么?
【答案】在朱熹那里,理气是不离不杂的关系,在理气的先后问题上,他想表达的是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朱熹说“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就是此思想的极端表达,而不是指理时间上在先,理可以产生气。
(1)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
朱熹哲学中,理包括个方面,即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这两者都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或者道看成形而上者,而把具体的器物看成形而下的存在。在理气关系上,朱熹同样把理看成形而上者的“生物之本”而气则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
(2)不离不杂
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是不能分开各在一处的。在朱熹看来,理气二者在重要性上又有所不同,理是本质,对事物具有决定作用,理具有独立性,他用“不离不杂”来表示理气的这种关系。
朱熹一方面肯定“气以成形,理亦附焉”坚持理气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另一方面,在谈到理气的先后时候,又坚持“有此理,方有此气”也就是“理在事先”或“理在事上”。这是与朱熹的形上、形下的区分相联系的。朱熹承认在具体事物的构成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是从逻辑的重要性上说,也须说“理在气先”这是要肯定道德之理的绝对性和优先性。
但是,他过于强调了理的优先性,有时候会让人误解为此先后关系是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当门人怀疑理气不可分先后的时候,他除了强调理的逻辑在先以外,只说“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
10.方以智的“质测”和“通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二者含义
①质测
“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虫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通几
“通几”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可以称为哲学。“几”就是指事物的细微变化,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通几”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事物发生的深层次的奥秘。
(2)二者关系
①作为自然科学的“质测”蕴含着“通几”是哲学的一般原理。
②要避免只强调“质测”所带来的局限,即“通几护质测之穷”。
(3)正确对待二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