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方美学史之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2.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4.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5.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6. 善不受报

【答案】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7.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8.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程的形上形下和阴阳、道器思想。

【答案】二程兄弟将理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因而他们对于形上形下的解释也与此有关。

(1)大程的思想

大程认为,《系辞》中只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把道、器区分得最清楚,阴阳井不是道,而是形而下的器。而道才是普遍、抽象、超越具体事物的形而上者。但是他并不认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区分存在于现实中,在现实中,道器是融合为一的。形上形下,即道、器的区分只是我们思想分析事物的结果。

(2)小程的思想

小程认为,尽管道不能离开阴阳,但是阴阳属于气,气只能是形而下者。作为其背后根据的道才是形而上者。如果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观点来看的话,形而下的器或气就属于具体特殊的事物,而形而上的道则属于抽象的一般。一般不能离开特殊而独立存在,但是特殊必须以一般为根据。

(3)两者的不同

相较于大程,小程更加强调作为事物根据的一般,即道,这可能与他们天理的思想有关。他们所说的理,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指宇宙中事物的本体和根据。如果事物是然的话,道和理就是事物的所以然。小程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表现了他对事物背后根据的理的重视。他认为,阴阳并不是道,道就是指配合阴阳变化流行的所以然的根据。

10.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

(1)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层次和步骤。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后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作者认为修“坐忘之法”的第一步是“信”“信是修道之要”。他直接征引“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为“坐忘之法”的理论核心。在“信敬”的基础上,他在《坐忘论》中以“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主体形式推定实现“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步骤,之后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收心”是“坐忘”之要。其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非常之大。

(3)《坐忘论》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俊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11.简述白虎观会议的内容和背景。

【答案】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1)会议内容

①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