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农业大学学校体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卷调查法
【答案】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调查,它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形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2. 预先考核
【答案】预先考核. 一般在学期初进行。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体育基础作为制定教学计划、措施和进行教学分组的客观依据,以便使教学工作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期末成绩相比,判断学生的进步程度。考核内容是大纲规定的主要教材,方法一般以测验为主,考核的成绩不作正式成绩计算。
二、简答题
3. 简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具体内容。
【答案】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自我完成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锻炼身体,虽有教师的指引和启迪,但必须亲自参加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由他人代替。
(2)完成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客体和参与锻炼身体的实践,虽有教师、教材和学校的各种安排,但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能动的发展自己。
(3)制约的作用
所谓制约作用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校教育管理,都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为出发点,又以其为检验主导作用和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
(4)评价反馈作用
所谓评价反馈作用,是指学校的各种教育措施能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 重复训练与间歇训练两者的不同点?
【答案】重复训练与间歇训练两者主要不同点是
(1)重复训练法间歇时间充分,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不长,并有严格规定。
(2)重复训练法要求在机体达到基本恢复,心率恢复到110/次以下时进行下一次练习。 (3)重复训练法的强度大,约达
之间调整。
而间歇训练负荷强度可根据训练任务,在30〜80%
5. 联系实际谈谈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步骤和方法。
【答案】(1)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
(2)体育课运动负荷量度的安排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应由小到大,逐渐加大,并且要大中小负荷量度合理交替。在具体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体能、基础水平、体质状况等因素,合理地安排好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并加以区别对待。
根据体育课的类型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
复习课、考核课、授课和引导课的运动负荷量度相对较大,综合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适中。
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安排体育的负荷量度
较难的教材,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小,较容易的教材,运动负荷量度应控制在相对较大的范围。
6. 简述循环练习法的特点及用法要求。
【答案】(1)特点
循环练习法能有效的增大密度和运动负荷,同时循环练习法采用的大都是学生已掌握的,简单易行的并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练习。
(2)用法要求
应根据练习的目地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选择确定练习的站数,练习的手段、练习的数量、练习的强度以及循环练习的方式。
各作业点选用的练习手段应简便易行,尽可能使所安排的练习手段对身体各部位及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
各练习站的联系顺序应尽可能不同性质、影响身体不同部位、难易和负荷大小不同的练习交替进行或渐进安排。
个站连续完成联系的运动负荷可从学生最大负荷能力的1/3开始。
7. 简述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案】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虽然机体不断合成能源物质供运动使用,但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状态。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2)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8. 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有哪些?
【答案】(1)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正面影响
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行为,对学校体育的观念、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学生媒介接触内容与学生体育价值观
大众传播效果的表现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等等。 体育具有游戏娱乐性的本质。大众传媒中体育信息因其内容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体育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大众媒介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塑造。大众媒介对于社会化的意义表现在:
a. 大众媒介通过电视、书籍、报纸等媒介体育信息内容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现实体育生活的图画,帮助学生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
b. 大众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社会规范或规则,学生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
(2)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媒介传播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知识方面
大众传播可能传播似是而非的体育知识,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不正确的认知。
对体育的认识方面
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意义与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如果辨别力和判断力不强,往往产生理解上的片面和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体育暴力方面
如果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 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
体育道德方面
媒介中的假球、黑哨的报道,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