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核酸的分子系统学是从遗传学本质上研究生物之间关系的最精确、最直接的方法,由于核酸的分子标记具有信含量大、可供选择的分子类型多、易于确定同源关系、取样限制少等诸多优于其它分子标记的特点,所以从7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分子系统学的主要方法,而目前应用的主要有一下几类方法:DNA-DNA 杂交法、RFLP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DNA 指纹图谱技术(DNAfp)、RAPD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AFLP )扩增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特点,自建立以来,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1、RAPD 技术在昆虫学中的研究概述以及螽斯总科的系统学研究现状 RAPD 技术是基于PCR技术的一项DNA 分子多态检验技术,利用随机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序列为引物(一般为10bp)分别与DNA的 两条单链结合,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对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进行PRC 扩增,其电泳结果为不同大小和数目的DNA 谱带即RAPD 图谱,可反应出基因组相应区域的多态性。RAPD 技术可在对物种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情况下,对其DNA 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直接运用于分类研究和系统推测,大量的研究已表明RAPD 是一种优良的遗传标记。 材料易保存、需量不大、无需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而又操作简便的RAPD 技术一出现就很快被昆虫学家所认可,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种属的分类鉴定、种下分类、系统发育等多项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但是,由于昆虫种类和数量的过于庞大,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些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种类如蚊、蝇、蚜虫等,其它昆虫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国内应用RAPD 技术于昆虫学研究则更为滞后。 螽斯属于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长角亚目(Endifera)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 早在2000多年前,螽斯就因其能发出动听的鸣声而引起人类的兴趣。在中国,它们甚至还成为子孙繁盛的象征。这类昆虫与农林牧业关系密切,有些种类曾造成严重危害,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无敌昆虫,目前,全世界已知约900属5000种以上。我国螽斯总科昆虫超过300种,隶属于10科80余属。传统的形态分类目前仍是螽斯系统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近代新技术在螽斯分类上应用的主要有发音和细胞血方法,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外如Ritchie 等(1997)研究报道了螽斯的RAPD 和鸣声类型之变异性,国内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1998年首次将RAPD 技术运用于螽斯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采用2条引物对12种螽斯总科昆虫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项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多条引物,对6科28属64种螽斯总科昆虫进行RAPD 扩增,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这些种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从而 丰富螽斯总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并为传统的形态分类提供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