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与文学

关键词:河东文化,裴氏家族,文学,裴让之,裴子野

  摘要

从文化的角度观照文学,把文学还原到它所产生的文化系统之中,是一种从宏观上把握文学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如果在文化的观照下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则文学必然与两个因素密不可分,即家族、地域,因为此一时期的文化受家族和地域的深刻影响。以往对六朝文学多侧重从家族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深受李浩教授“地域一家族”研究方法的启示,试图把对文学的研究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笔者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以河东裴氏在河东文化观照下形成的家学门风为起点,结合河东裴氏在南北朝时期的迁播,分析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认识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论文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首先,界定本文的“河东”一地指包括今天临汾、运城大部分的晋南地区。其次,对河东文化自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河东文化的特点是兼容并蓄、大胆革新、关注现实。河东文化孕育了河东尚实、尚俭、富于忧患意识的士民风气,士民风气又影响着河东文人求真求实的审美情趣,这些都使河东文学追求一种“质实沉郁”的风格。笔者结合产生于河东地区的《魏风》、《唐风》,对“质实沉郁”的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二部分,首先,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史书记载分析了河东裴氏家族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情况。裴氏家族在东汉晚期已成为河东的地方大族,且诗书传家,预入清流。其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裴氏家族的发展和迁播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汉魏的发展,西晋时河东裴氏已成为海内望族。永嘉乱后,裴氏家族因为战乱而四处流徒:有一部分留守河东,有一部分南下江东,有一部西迁凉州,有一部分北上平州。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河东裴氏的家学门风及其文学创作。河东裴氏家学门风形成于魏晋时期。永嘉乱后,因为裴氏迁播流离,随着所处地域的变化,以及彼时具体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变化,裴氏各支的家学门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笔者又检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裴氏的文学作品,并结合河东文学趣味和裴氏家族文化特色,对裴氏家族的文学面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文学审美追求:即“质实沉郁”的风格。   第四部分,列表分析了北朝时期河东本土文学的兴起,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结合河东地区的历史对河东文学现象进行了解释。北朝时期的河东,处于多种文化的涵化之中。裴让之的诗歌正是这一时期文化交融的产物:既有汉魏传统的影响,又融入北方游牧文化的豪迈、乐观,还吸取南方文化在诗的格律方面的成就。 第五部分,南朝裴氏家族的裴子野领导了古体派文学集团。本文通过对古体派成员仕宦生涯的详细考证,认为古体派文学集团的活动应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对古体派成员文学作品的分析,认识古体派文学观。又从时代环境、家庭修养、职位特点、个人品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裴子野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论文前三部分为面上研究,后两部分为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