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679社会学原理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分工论》

【答案】《劳动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代表作。在书中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人们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②相互合作与依赖的程度加强。

2. 相交性参数

【答案】相交性参数用来描述社会结构中几条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况,在实际操作上,这种共变状况可以用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加以测定。布劳把不同社会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完全相关称为重合,而不完全的相关称为相交。完全相交是指在不同社会轴线上的人口分布毫不相干,这是一种十字交叉或相互垂直的轴线关系。布劳指出,在任何社会结构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社会地位轴线的完全相交或重合都是不可能的。但是社会学家完全可能弄清人口在某一维上的分布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们在其他维上的分布相联系。

3. 早期苏联社会学

【答案】早期苏联社会学,是指从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1917年至1938年这2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段时期里,从沙皇俄国沿袭下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与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开始出现,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最终导致这门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末期被否定和取消。苏联社会学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上有两个特点:

(1)形成和发展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这一时期的社会经验研究尚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有机组成部分被包括进来,因二者的关系尚不明确,各自保持着独立。由于对社会学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社会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夭折。

4. 社会整体观

【答案】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5. 相遇互动

【答案】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6. 军事社会

【答案】军事社会,是指以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为主要功能或活动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类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制。军事结构的典型特征始终是强迫它的各个单位进行各种联合行动。公民的意志无论是在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所有事务中,同样要由政府的意志作裁诀。军事社会生活所维持的合作,是一种强制性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社会活动进行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

7. 多数参数

【答案】相交性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

8. 人道教

【答案】人道教,是孔德依据自己的实证政治纲领,建立的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为信仰的宗教,而且与以往的宗教不同,它是完全的、彻底的、不拘泥于某一民族和地区的整个人类和全世界的宗教。按照他的人道教学说,资本家,即孔德所称的企业家(工厂主和银行家)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应当各安其位,忠于职守,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就不再会有阶级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的冲突。

9. 分层研究

【答案】社会分层的研究,是沃纳和他的合作者对麻省小城镇纽伯里波特的详尽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索,是沃纳在实地调查初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

10.现代化理论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会发展问题。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它从现代化的角度人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 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 社会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

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和评价韦伯既强调研究社会行动的主观意愿,又主张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二者有无矛盾?

【答案】二者不矛盾。

(1)在四种社会行动理想类型中,工具理性类型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中最高的理性化形式。当韦伯把社会现代化过程从实质内容归结为社会理性化过程时,他所指的理性化主要是工具理性化,这点在他关于科层制的论述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科层制被韦伯看成社会现代化的最有效形式,而科层制的实质不过是工具理性的制度化。这里,似乎韦伯又进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当韦伯强调具有个人主观意愿的社会行动是真实的,社会学研究应当从个人主观性行动出发时,韦伯充分肯定主观意愿、理想选择和价值评价等因素,亦即价值理性的基本内涵。但是,当韦伯从社会现代化角度来看个人社会行动时,价值性的、情感性的社会行动连同传统性行动一起被看成同工具理性行动相对立的,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守性,甚至是应当由工具理性取代的。

(2)韦伯阐述和肯定工具理性的意义时,并不是要用人们对物质利益和其他某些客观性因素的追求来排斥和贬低价值评价和理想选择,认为两种理性类型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韦伯为不同理性划界分层的做法,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论中,韦伯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12.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答案】(1)理论来源

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人利润的行动方案。

②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己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③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兔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