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819人文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
,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
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2. 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4. 民族
【答案】民族是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5. 同城效应
【答案】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效应,
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6. 人地适应论
【答案】人地适应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正确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平衡和协调; 二是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7. 结构主义地理学
【答案】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8. 适度人口
【答案】适度人口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口理论,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奠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E ·坎南,1888年,他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认为“适度人口”是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规模; 最初确定“适度人口”概念的是瑞典经济学家K ·维克塞尔,他在《论适度人口》中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有其适度的人口规模、合适的人口密度,绝不能使人口规模超过该国的农业资源及它所能提供食物的综合能力,一国的人口增长应与它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度人口论最初探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后扩展到探讨最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
9. 资源问题
【答案】资源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10.杜能圈
【答案】杜能圈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11.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有:①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
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②在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 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答案】
12.白吕纳
【答案】法国人文地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一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著有《人地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
二、简答题
13.简述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原则与发展重点。
【答案】(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2)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实质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主动地减少废物,实现节约资源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的。
(3)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又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它具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①减量化原则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
②再利用原则
尽可能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次数,并在多种场合使用,有效延长产品的时间强度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③再循环原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