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84地理学科基础[专业硕士]之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答案】(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地理学一直以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居主导地位,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大多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随着统一地理学思想的确认,现代地理学的人文化倾向愈益明显,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犯罪地理学等新兴学科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关注。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必须以环境为基础,脱离了地,也就不能称其为地理学研究。人和地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文地理学需要用生态学的规律,主动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变化和后果,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

2. 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答案】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①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②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a. 能力限制因素

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b. 共轨限制因素

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c. 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①行为特征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一一理智型、巴甫洛夫型一一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一一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一一从众与名望。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②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选择高级商业中心、购买日用消费品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③居住地环境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宽。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影响最大。

④社会环境

不同的家庭阶段性、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职业、年龄层次、审美观念影响购物行为。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者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

(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只能在业余进行。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3.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答案】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4. 简述民俗的特点

【答案】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1)内涵的特征

①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

②地方性

由于地理环境对民族经济和生活影响,民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③集团性

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社会集团之间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

④约束性

某种习俗可能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具有某种不成为法的约束力。

(2)外延的特征

①承传性

每一种民族都有历史遗传的结果,有一种自然的承传性。

②变异性

民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方式的发展与变化,旧有的一些民俗会发生变化,同时形成新的民俗。

5. 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 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a.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 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b.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