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财经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偏高的原因,思考控制‘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答案】(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偏高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一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显然是党政机关扩大的结果,原有机关的扩大和机关新设,都会使机关经费一一“人头费”和行政业务费增加。
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则必然带来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安全、检察、司法支出是用于维持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的保障。
②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展,犯罪和违法事件以及经济和社会纠纷也必然增多,相应的公共安全经费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
③国际交往也会随经济发展和外事活动的频繁而增多起来,于是,驻外机构的费用,迎来送往的支出也将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行政支出不断增长是一个历史实践可以证实的不争的事实。然而,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近几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膨胀,是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科目。
(2)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小断深化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加强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经费的效率,已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
②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③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一般公共服务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④与此同时,财政部门本身应加强管理和监督,主要是适应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 简述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原因。
【答案】(1)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
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于2007年6月18日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进一步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下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一般普碳焊管产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
②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
③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
(2)原因
①偏高的出口退税率使调整具有空间
目前实施的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出口而调高了的出口退税率。当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支持与扶植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外汇收入,发展对外贸易。然而这一税率相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外贸规模而言,显然偏高,而且这笔开支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财政的负担。据统计,2004年财政对出口退税的负担开始以每年1000亿元的速度上升,2006年达到4300亿元,由于当前国际国内外贸环境与外贸形势较之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适时调整出口退税产品范围与退税率是经济运行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
②巨额贸易顺差使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外贸顺差一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2006年外贸顺差达1775亿美元,2007年1~5月,外贸顺差达到857.2亿美元,同比增长83.2%。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己超过1万亿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如人民币升值、调整进出口税率、颁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但日前数据显示,我国贸易顺差增速仍然居高不下。所以,作为抑制外贸出口过快增长的手段之一,出口退税政策年内出现频繁调整,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
③贸易结构转变使调整不断深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而且由于近几年我国投资高速增长,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目前正在集中释放。加之我国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源、环境等严重低估,使资源、能源要素含量高的产品价格较之国际市场偏低,这些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某种程度上以廉
价的资金(利率)、资源、环境、能源补贴了出口对象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可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同时鼓励能源、资源及相关商品进口,使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并且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
3. 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案】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以简单比例所得税为例加以说明,如图所示。
图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个人的收入线是DZ ,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净工资率(以IV 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数量Z 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的闲暇量,即完全不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在这个无差别曲线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别曲线与收入线的相切点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 单位。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
新的收入线与新的无差别曲线相交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 。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 ,工资率固定为W 。因征税收入线向内转移到CZ ,其斜率为于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 ; 与
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可用图中的
差别曲线点相比,BA (即ZB-ZA ),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 点来说明。该点是平行于收入线CZ 的新收入线与原无的相切点。由于闲暇价格已经下降了,个人会享用更多的闲暇时间。从图可以看出,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多出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 ,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