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 )一个重要做法是,当学生在小组里集体学习时,教师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给不同进度的小组学生讲课上。

A. 学生—团队—成绩—分配型

B. 小组—帮助下的个体化型和小组—加速的教育型

C. 合作性—一体化—阅读和写作型

D. 团队—游戏—比赛型

【答案】B

2. 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倒U 型(曲线)关系

【答案】D

【解析】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 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3. 在社会交换论者看来,爱情发展阶段不包括( )。

A. 取样与评估

B. 互惠

C. 承诺

D. 稳定交往

【答案】D

【解析】根据社会交换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①取样与评估。互不相识的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②互惠。在此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③承诺。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④制度化。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

4. 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

A. 不变性原则

B. 折扣原则

C. 协变原则

D. 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5.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 )。

A. 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

B. 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

C. 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D. 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

【答案】C

【解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 ,这类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①惊吓期;②恢复期;③康复期。

6. 人在危险情景或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的高度紧张情绪状态,被称为( )。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愤怒

【答案】A

【解析】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

7.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尚焦虑者亲和倾向( )。

A. 较高

B. 较低

C. 变化不大

D. 很难预测

【答案】B

【解析】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8. 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大多数罪犯具有的个性特征?( )

A. 倾向于外向

B. 喜欢冒险

C. 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D. 好交际

【答案】D

9. 伯克威茨以“武器效应”的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

A. 本能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社会学习理论

D. 去个性化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的本能理论是由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去个性化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

10.“文化反哺”是指( )。

A. 逆向社会化

B. 反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答案】A

【解析】“文化反哺”是我国学者周晓虹教授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即逆向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1.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