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

A. 动机性归因偏差

B. 自我确认

C. 自我肯定

D. 自我效能

【答案】A

【解析】动机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喜好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题干中的例子描述的的就是动机性归因偏差。

2.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

A. 社会影响

B. 社会促进

C. 观众效应

D. 社会干扰

【答案】D

【解析】社会干扰是指我们从事某些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造成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3.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

A. 群体思维

B. 群体极化

C. 社会助长

【答案】B

【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

性评价受到压制。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 )。

A. 相互性原则

B. 交换性原则

C.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D. 平等性原则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与这种人交往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5. 利他行为是指( )。

A. 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B. 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C. 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D. 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答案】D

【解析】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6. 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

A. 概括化

B. 社会适应

C. 抽象化

D. 消极

【答案】B

【解析】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7. ( )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A. 亲社会行为

B. 助人行为

C. 社会回报行为

D. 利他行为

【答案】D

【解析】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行为,两者的区别是利他行为是不期望回报的,而助人行为期望回报。

8.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

A. 态度链

B. 原因群

C. 控制源

D. 行为组

【答案】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向的理论,他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可将人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

9. 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①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②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③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10.社会心理学家( )1981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作用心理》一文,阐发了他的社会作用力理论。

A. 拉特纳

B. 班杜拉

C. 洛伦兹

D. 威尔逊

【答案】A

【解析】社会作用力理论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的个体归因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