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 印象管理

B. 印象形成

C. 初次印象

D. 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归类,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2. 社会认知论源于( )。

A. 精神分析学说

B. 拓扑心理学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克勒和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

3. 在小群体的形成问题上,( )可能更加有效,而对于大的社会类别或大群体形成的问题上,( )

对群体凝聚的解释可能更有效。

A. 社会凝聚力模型 社会身份认同模型

B. 社会身份认同模型 社会凝聚力模型

C. 社会凝聚力模型 群体极化模型

D. 群体极化模型 社会凝聚力模型

【答案】A

4. 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 )。

A. 联合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其他家庭

【答案】B

【解析】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核心家庭。除此以外,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称为主干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称为联合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称为其他家庭。

5.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 情感成分

B. 行为倾向成分

C. 认知成分

D. 动机成分

【答案】A

【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6. 应激发生的过程为( )。

A. 惊恐阶段—抵抗阶段—疲劳阶段

B. 惊恐阶段—疲劳阶段—抵抗阶段

C. 抵抗阶段—惊恐阶段—疲劳阶段

D. 疲劳阶段—抵抗阶段—惊恐阶段

【答案】A

7.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此,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8. “情人眼里出西施”主要是由于( )产生的结果。

A. 近因效应

B. 光环效应

C. 定型效应

D. 明星效应

【答案】B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9. 在他人先拒绝了一个大的要求以后,再向他提出一个更合理的要求时,往往容易被接受,这种技术被称为( )技术。

A. 英雄

B. 旁观者

C. 登门槛

D. 留面子

【答案】D

10.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

A. 物质自我

B. 心理自我

C. 社会自我

D. 理想自我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物质自我的概念。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指的是自己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是他人所知觉的自己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社会任务或社会地位,即主体呈现给社会的形象。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1.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