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

2. 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案】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①土壤矿物质按质量计占固相部分的95%,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按容积计占38%,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已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②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也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2)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费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①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水汽分子。②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有两种:一是毛管上升水,即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另一种是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③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3)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一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低。

3.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地球表面是同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一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嫡增长表现。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一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分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4.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

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5.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6. 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对温度的适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可以划分为: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温多雨地区;

(2)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栋类林或常绿樟拷林;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4)常绿硬叶林:是在世界范围内反映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的典型植被;

(5)夏绿林: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6)针阔叶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问的过渡类型;

(7)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8)红树林和竹林: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

7. 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

(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