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

,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 深入(夏季)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 冬天的时候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 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 由于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 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2. 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答案】岩石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丁大岩类:

(1)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茹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岩中以Si02的含量最大,Si02的多少不仅影响岩浆岩的性质,而且也影响岩浆岩中其他物质的含量。

(2)沉积岩

沉积岩是指在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它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而形成。(3)

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它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3. 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答案】(1)地球圈层分化

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转功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①大气圈

a.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

b. 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

②水圈

a.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b.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c. 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③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3)三大圈层分布特点

①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②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

4. 说明黄赤交角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

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地理效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夏季,南半球就是冬季;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就处于冬季,南半球处于夏季。

5.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蚀性,常构成山岭和崖壁。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②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③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④岩石破裂有利于风化剥蚀。同样的岩石如果构造形变或构造破碎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差别。

(2)地壳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

6. 自然区划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和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

(1)自然区划原则

①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

②相对一致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③空间连续性原则

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司分离,也不可重复。

④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

(2)自然区划方法

①在拟进行区划的区域,依据大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区间差异性和区内相对一致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