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构,对土壤的形成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2.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答案】(1)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①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晶质两部分的相对含量可将岩石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②根据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和不等粒两类结构。等粒结构可根据粒径绝对大小进一步分为显晶质结构与隐晶质结构。不等粒结构按颗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连续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以及似斑状纤构。

③根据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或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出煌斑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辉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间填结构以及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等结构类型。

(2)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排列、配置与填充方式关系的特征。例如,片麻构造、块状构造、流纹

构造、枕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3. 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案】土壤学家B.P . 威廉斯把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具体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中植物有效养分的积累又是这一过程的最大特点。

(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最为重要:

①风化过程对土壤系统来说是主要的一种输入过程:形成次生矿物、释放养分、通透性、吸收保蓄能力;

②淋溶剥蚀过程是主要的一种输出过程:物质流失,有效养分不能集中于表层。正常使土壤物质更新,促进土壤的正常发育;停滞或加速则使土壤的正常发育发生变化。

(2)生物小循环在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吸收、归还、分解。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具有重大意义。

(3)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关系。

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主要使养分流失与分散;整个生物活动过程则主要造成养分的保存与集中。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土壤发育的尺度介于大循环与小循环尺度之间。

4.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

,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 深入(夏季)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 冬天的时候

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 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 由于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 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5.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定义: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全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km ,总水量8300000km ,占全球总水量的0.59%,但它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其分布范围较小,分布区同补给区一致。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上层滞水还可能消耗于近地蒸发和往下渗透,故干旱季节常消耗殆尽。

②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故其补给区通常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它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潜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山区深,平原浅;雨季浅,旱季深。

③承压水是充满十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只要将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打穿,承压水即可自动涌出成为自流水。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承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致。

6. 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

(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①海陆位置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②地形影响降水

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