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624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液体杂质。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氯、二氧化碳等。

①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②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③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④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2)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

(3)固、液体杂质

固、液体杂质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3.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

,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 深入(夏季)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 冬天的时候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 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 由于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 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4. 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答案】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

(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地貌学上称为地形倒置。

(4)当长轴褶曲中较硬岩层相间分布时,软岩层被外力破坏后,硬岩层突起可出现一山两脊或一山多脊,但岭谷的延伸方向始终与褶皱轴向一致。

5. 土壤盐碱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案】(1)土壤盐碱化过程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渍化。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做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再分配从而使盐类在积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集聚起来。

(2)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条件

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易于在地表集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盆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反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②地形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也就与盐分的集聚和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低洼地带集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从小地形看,土壤积盐情况正好与大地形相反,盐分往往集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③土壤质地和地下水

质地粗细可影响毛管水运动的高度与速度,地下水影响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④河水与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是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6.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还可根据发生的地质时期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所以它对当今地貌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

(2)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也对地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表变形相对较小,只有在其边缘地带才能发生①在地壳大面积上升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使地形起伏和切割深度变化较大。

②在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地区,形成高山深谷,导致气候的垂直分异。气候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

③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地貌表现既有逐渐过渡的形式,如高大山地逐渐变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也有突变的形式,如山地突然经陡峭山坡直落为坦荡的平原。

④在地壳强烈下降地区,第四纪期间所接受的松散堆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如华北平原)乃至上千米(如渭河地堑)。

⑤在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段,可在较短距离内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强烈的地貌反差。

⑥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