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
,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 深入(夏季)
(3)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成为沙漠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和撒哈拉沙漠一样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但对这一地区起主导因素的并不是副热带高压。我国是很典型的季风气候,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位置关系. 冬天的时候大陆高压海洋低压,形成冬季风,夏天的时候海洋高压,大陆低压,形成夏季风. 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带来很多水汽. 由于中国的地势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模式,东部平原地区有利于季风的进入. 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不会形成沙漠.
2.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案】(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
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⑥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3. 简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其意义。
【答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主要包括食物链、营养级、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其意义,具体来说如下:。
(1)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它可以使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
(2)营养级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每一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各营养级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相当于一个库,可起到储存能量和物质的作用。
(3)食物网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于各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的食物网。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还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
(4)生态系统还具有生物放大作用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但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很难分解或排出,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积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越人,严重危害较高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或人体健康。
4.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
,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慢得多)
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5. 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 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 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 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 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 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软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6. 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
7.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