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鲁东大学体育学院703专业基础综合(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牵张反射
【答案】牵张反射是指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是脊髓反射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牵张反射分为动态牵张反射(腱反射)和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两种形式。 2. 体适能
【答案】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佘,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3. 能量代谢
【答案】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 TP 为中心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4. 心血管疾病
【答案】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系统病变的统称。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
5. 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答案】(1)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也就是大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身体素质是指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軔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6. 运动性心脏肥大
【答案】运动性心脏肥大是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发生明显的增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7. 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
【答案】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是指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动员运动单位参与随后的运动,从而强化超等长训练的效果,这种练习方法称为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
8. 氧的利用率
【答案】氧的利用率是指动脉血中的氧被组织所利用的比率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由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动静脉氧差算出。如:安静时,动脉血的氧含量每100ml 血约为20ml ,而每100ml 静脉血的氧含量约为14〜15ml ,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 或50〜60ml/L,
此时氧的利率则动脉血中的氧有
运动时,氧的利用率可増加到肌肉对氧的利用率。
9. 智力残障
【答案】智力残障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障主要与智力水平差异有关,一般而言,智力水平越低,其运动系统的发育越差,间接影响了其他器官系统的发育。
10.
【答案】
是被组织所利用。安静时,氧的利用率约为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提高而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可增高至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后膜对和
的稍短一些,平衡电位约为 尤其的通透性升高,导致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的幅度因神经元膜电位水平的不同而改变,持续时间比
二、简答题
11.何谓运动处方? 其四要素是什么?
【答案】(1)运动处方的定义
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2)运动处方的四要素
①运动形式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经医学检查己许可;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体力;过去的运动经验与本人喜欢的项目;场地、设备器材许可;有同伴与指导者。
②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设计运动
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它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进行定量化。
③活动频率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处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残留疲劳,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性或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最低不能少于2次。
④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关系密切。因为当运动强度达到阈强度后,一次运动的效果是由总运动量来决定的,而总运动量=运动强度X 运动时间,即由两者的配合来共同决定,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12.简述运动时的呼吸方法。
【答案】运动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减少运动中带来的疲劳。
(1)注意口鼻同时呼吸
剧烈运动时,人体对氧的需求较安静时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此时如仍用鼻呼吸,从外界摄取的氧量就远远跟不上机体运动的需要,因而改为口鼻同时呼吸,这样机体就能从外界摄取更多氧气,又能减少呼吸肌的负担,保证运动技术的完成。
(2)注意呼吸深度
少年儿童呼吸技能较弱,在运动中一般表现为呼吸频率快而呼吸深度浅。他们往往不善于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所以在较长时间的紧张运动中,就会出现呼吸表浅而急促,影响了肺的换气量,胸部涨满难受,透气困难。加大呼吸深度,特别是深呼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提高锻炼效果。
(3)注意呼吸与动作配合
例如耐久跑的呼吸节奏一般是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并保持呼吸的深度和均匀,这样就容易跑得较为轻松;又如在铅球投掷中,通过适当憋气而最后用力,并在器材出手时采用爆发式呼气,其效果比不憋气要好。
(4)徒手操锻炼中呼吸方法
凡扩胸、伸展、两臂上举的动作,一般胸廓扩大,肺内压降低,此时应配合以吸气;而与其相反的动作,则配合以呼气。这样做有利于机体运动和呼吸机能合理地协调发展。
13.简述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的过程。
【答案】(1)平静呼吸时,膈肌收缩使穹窿顶下移,并推挤腹腔脏器向下,扩大胸廓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肋骨沿肋椎关节旋转轴上提并向外侧翻转,同时胸骨也随之推向前上方,使胸廓前后、左右径扩大。胸廓扩大时,肺随之扩张,肺容积的増大使肺内压下降,当低于大气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