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肺换气

【答案】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肺换气,静脉血可成为动脉血。肺换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体的分压差、气体的溶解度与分子量、呼吸膜的面积和呼吸膜的厚度等。

2. 真稳定状态

【答案】真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亏,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越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

3. 磷酸原系统

【答案】

磷酸原系统是指和磷酸肌酸(CP )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

磷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 TP-CP 系统)。其反应式为

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 异长自身调节

【答案】异长自身调节是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 机制。心脏异长自身调节的意义在于对搏出量做精细调节,保证外周循环血量的相对稳定,并匹配左右心室的搏出量。

5. 每分最大通气量

【答案】每分最大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频率约为

气量则为

通气量为每分最大通气量。此值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般在

龄、性别、运动项目和训练水平的影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达一般人的

6. 肌适能

次,潮气体量约为每分通在递増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每分通气量主要受年倍。

【答案】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它既是实现完满的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ACSM 倡导均衡发展“健康体适能”,建议除了提高心肺耐力以外,还要重视肌肉力量的提高,并指出:肌力和肌肉耐力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对增强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肢体残障

【答案】肢体残障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残障可分为脑瘫和截肢两大类。肢体残障人群是残障人的主体,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生理功能主要与发生残障的时间、原因和丧失肢体的部分有关。

8. 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

【答案】(1)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有氧耐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2)无氧耐力是指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常采用短时间,最大用力和短暂休息的重复运动的方法进行。大约1分钟时间,持续剧烈的运动,如快速的间歇跑,重复跑,400m 跑,对抗性球类比赛等。

9. 内环境

【答案】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

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10.肌肉爆发力

【答案】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发挥力量的能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爆发力的实质是指不同的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相结合的一项人体体能素质。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所以,内环

二、简答题

11.简述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案】(1)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

(2)力量训练影响肌肉力量的机制

目前认为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肌肉壮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和肌肉代谢能力增强等多种机制实现的。肌肉壮大是力量训练引起的常见的肌肉形态学改变,与肌肉力量增加

有密切的关系。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壮大主要是肌纤维增粗、横断面积增加,即肌肉肥大的结果,其实质是肌肉收缩蛋白合成增加、肌质网和结缔组织增多。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力量训练还以增加肌纤维的数量,即造成肌细胞增生,从而使肌肉体积增加。不过,关于力量训练能否造成肌纤维增生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结论。

12.什么叫女性运动员“三联征”,具体表现和原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案】(1)定义

女运动员“三联征”是指在运动训练影响下以连锁形式出现的一组综合症候群,表现为膳食紊乱、闭经和骨质疏松。由于最初发现于女性运动员人群因而得名。

(2)具体表现

“三联征”的突出表现为膳食紊乱、各种形式的月经失调(包括闭经)及多发或复发性应力性骨折。

(3)原因

国际运动医学界认为,引起“三联征”的核心和起始是饮食紊乱,随之发生的是由于代谢紊乱和低雌激素水平诱导的闭经,而在饮食紊乱和长期低雌激素的影响作用下,出现运动员骨钙沉积不良、骨密度低下的现象,逐渐产生骨量降低和骨质疏松。“三联征”的发生与运动项目高度相关。一般说来,越野跑、体操、游泳是“三联征”发病率最高的项目。越野跑、游泳都是大运动量的运动,女运动员常容易因为大运动量导致体重过轻、体脂过少、营养不良等系列因素引发女运动员“三联征”;体操项目则需要女运动员控体重,但又是强度很大的一项运动,因此也容易产生饮食紊乱而诱发其它一系列病症,导致“三联征”。

13.躯体运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你认为意向性运动、形式化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案】(1)生理学中通常把人类和高等动物全身和局部的肌肉活动称为躯体运动。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分为:

①反射性运动

反射性运动主要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如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射,肌腱反射和眼球注视等;

②形式化运动

形式化运动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步行、跑步、咀嚼和呼吸等;

③意向性运动

意向性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日渐完善。例如,跳高,需要决定方向、选择高度、运动的轨迹以及跑动的速度和节奏。

(2)意向性运动、形式化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的本质区

反射性运动与意向性运动、形式性运动并不是对立的,只是意向性运动的完成涉及中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