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616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氧工作能力

【答案】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通常以最大无氧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力表示。它由两部分组成,即ATP-CP 分解供能(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2. 肌肉力量

【答案】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可将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两种形式。影响力量的

因素有神经的调控功能、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性别和年龄等。

3. 非自动控制系统

【答案】非自动控制系统是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无自动控制的能力。非自动控制系统地活动在体内不多见。

4. 条件反射

【答案】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 肺通气

【答案】肺通气是指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胸廓的节律性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6. 红细胞比容

【答案】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又称红细胞压积。我国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比容为成年女性为

7. 抗原

【答案】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8. 姿势反射

【答案】姿势反射是指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的这种反射活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9. 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答案】(1)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也就是大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身体素质是指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軔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10.体液免疫

【答案】体液免疫是指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裝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一是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浆细胞,由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二是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发生二次反应立即消灭再次入侵的同种抗原。

二、简答题

11.比较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

【答案】(1)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2)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 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12.简述最大吸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及其生理依据。

【答案】(1)相同点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法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一般采用活动跑台、走和脚踏功率自行车进行测定。两种测定方法及测定仪器可相同。

(2)不同点

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要小于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法。最大摄氧量测定法要求全身大部分肌肉群参加运动,心率在

13.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如何?

【答案】制定程序根据我国现有的身体测试设施的条件,处方制定程序不能完全拘泥于国外书本中规定的方法。由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进行一般调查和填写PRA-Q 筛选问卷,一般调查包括询问病史及健康状况,询问内容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身高,体重。目前的健康状况包括最近是否测过血压或血脂,结果如何,最近有否患病,如有,详细询问诊断及治疗情况。如实填写PRA-Q 问卷。通过调查和问卷的初步筛选出怀疑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嘱其到医院进行运动试验复查。

(2)用前面介绍的12min 跑等方法推测其有氧适能水平。

(3)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4)对运动处方进行修改或微调,按处方活动一段时间后,根据参加者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状况,再对处方作进一步的修改或调整。

(5)实施运动处方。

14.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答案】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如下:

(1)微观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运动生理学研究从宏观水平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的微观水平。

(2)宏观研究备受重视

揭示在运动中人体的整体机能变化和运动对整个人体的影响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最终任务。因此,必须在宏观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的微观研究,然后再将微观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整体水平上分析人体的机能变化及其规律。

(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仪器、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中。如核磁共振(NMR )、超声诊断、阳离子放射(PET )、放射免疫、质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膜片钳等先进研究技术,将在体育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应用研究规模扩大

运动生理学应用研究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把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的实践中。

(5)学科交叉广泛深入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的划分有越来越细的趋向;另一方面各学科的相互

以上的强度,对于中老年人,体弱者是不适应的。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可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