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西方社会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般理论
【答案】一般理论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中的第一个层次。在苏联社会学的“等级结构”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般社会学理论处于该体系的最高层,它决定和把握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本质不同。
2. 合作对抗论
【答案】将社会视为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的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萨姆纳认为,为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会导致有益的结果:既可以消灭不适者,又可以保持种族兴盛和文化繁荣。在《民族风尚》这部著作中,萨姆纳从风尚、习俗的角度论证“合作对抗论”,将风尚最终视为人的生理需要的产物。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个人层面上被称之为习惯,而在群体层面上就叫做风尚。
3. 剩遗物
【答案】剩遗物,是强调和表示情感中具有的稳定性和不易变化的部分。理解剩遗物要把握住两个要点:①剩遗物不是情绪或心智状态,而是我们没有能直接认识,或许也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及与其表现之间的中介; ②剩遗物与人的本能有关,但不包括所有的本能,主要是指能够导致推理的那些本能。
4. 投资
【答案】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身等,在社会交换中,资源被用作投资。
5. 功能替代物
【答案】功能替代物是指,可供选择的某种功能需求的替代产物。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功能替代物,跨文化研究可以清楚地证实这一点。由于提出了功能替代物的概念,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对特殊结构的需求这两个概念被清楚地区别开来,从而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
6. 失范型自杀
【答案】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所导致的。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
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其结果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发展起来,致使人们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基本状态,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生活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
7. 形式社会学
【答案】形式社会学,在齐美尔看来,主要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
8. 常人方法学
【答案】常人方法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至少其创立者哈罗德·加芬克尔的初衷是如此),因为它不像其他理论那样从一种顶先假设出发。常人方法学者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包括社会学家)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社会行动是在具有一定社会秩序(对于以往的社会学家来说,这种秩序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分)的现实中进行的,他们对这种现实从不怀疑,但实际上,这种现实是由人们的意识主观构造的,人们之间有秩序地互动,符号系统的继续依赖于行动者的构造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进行着同样的构造。常人方法学者正是要研究人们的意识构造活动这一现实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社会学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二、简答题
9. 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性已经发生断裂,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它己经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一风险社会所取代。与阶级社会不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
总体上而言,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贝克从八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①风险的定义关系。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是相同的东西。
②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占据,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的和虚构的东西所占据。
③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某事物,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化的道德”。作为一种数学计算的程序,风险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定义以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关。
④在现代性早期,风险和对风险的感知是现代性中占统治地位的“控制逻辑”的“无法预期的后果”。那些在现代性第一阶段中驾驭(社会)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关于安全与控制的解释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正在失去其真实性。在风险范畴的帮助下,试图对未来拓展得越多,它就越脱离我们的控制。在世界风险社会中不再可能使风险外化。风险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在人为的不确定的状况下如何做出决定。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小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⑤与风险社会和人为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风险概念,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知识和无知的合成”,它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的风险评估(例如交通事故); 另一层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或行动。在此意义上,人为的不确定性概念具有双重指涉。
首先,更多和更完善的知识正在成为新风险的来源。
其次,风险由无知(小知)所构成。在现代性的第一阶段,无知通常被理解为“尚未知道”的知识或“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的知识,即理解为潜在的知识。无知的问题从其对立面一一知识(存在于生活世界的未被言说的确定性)中得到了理解。而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无能变得更重要了。而这种认识的无能不是选择的对错与否或瞬间的疏忽问题,而是不同的专家团体的主张相互冲突的问题,即是高度发达的专家理性的产物。在这种“不知”不断增长以及无知随着现代化知识接踵而来的背景下,“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这一问题凸现出来。
⑥新的风险类型同时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或“全球地区性的”。在风险社会的世界中,控制逻辑从内部崩溃了。风险社会是一个潜在的政治社会。风险社会理论并不是主张或鼓励在风险和人为的不确定时代里恢复控制的逻辑。
⑦关注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以及知识与影响之间的区分上。这种区分对于理解世界风险社会所面对的“不确定的全球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影响的含义并不必然地和起因的含义相联系。同时,危险的传递与运动经常是潜在的、内在的。这种社会无形性,意味着与其他的诸多政治问题不同。
⑧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与一个自然与文化间明确差异的缺失的世界相关。贝克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超出二分框架思想的混合世界中。“混合”世界的概念对于理解新事物是必要的但非充分的。与其说“混合”是一个正概念,还不如说它是一个负概念。它以某种方式表达了它不是什么一不是自然,不是社会等,但是它确实没有表达它是干什么。贝克建议克服支配我们思想的“不”、“超越”和“后”。
(2)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
在新的风险社会中,应该建立起双向沟通的“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在政府、企业、社区、非赢利组织之间构筑起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政府之问突破国界构筑起共同的治理风险的国际网络(如预警灾害通报)和国际问的信任关系。过去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风险治理机制已不能适应“世界风险社会”对风险治理的要求,因为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风险方面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国家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