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二、简答题

2.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是贝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等。其要点包括:

①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②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由于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个人的内在特性;反之就不能代表个体内在的状态、特性或态度。

③自我知觉理论反对费斯廷格的用假设性的个人内心状态去解释人类行为的认知失调理论。贝姆认为个体的认知调整不是态度改变,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知觉。

3. 你怎样理解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

【答案】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学龄中期儿童在前期发展水平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青少年所特有,同时又为社会所接纳的心理一行为模式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引导机制

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对单一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身处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人们,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一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

儿童与青少年,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

(2)社会比较机制

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的飞速发展,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评价需要。只有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3)社会学习机制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青少年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4)亚社会认同机制

生长在不同城市的青少年在许多问题上的价值倾向和态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居住区也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

4. 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或群体的直接命令行动的现象。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它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就其对象而言,有个体对尊长者、所属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就其心理状态而言,则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指在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的现象。具体而言,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煙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

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尚。

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5. 简述竞争与合作的概念。

【答案】不同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 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1)合作的概念

合作(coopera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人是合作的动物,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当个体或群体依靠自身的力量达不到一定目标时,就需相互配合协调,共同采取行动,从而形成合作。合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2)竞争的概念

竞争(competi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优胜劣汰。综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竞争都贯穿于其中,同样也贯穿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竞争是人类实践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6.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