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24综合考试(含社会学、文艺理论)之社会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2.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3. 社会趋同论
【答案】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4. 社会均衡论
【答案】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 )、目标达到子系统(G )、整合子系统(I )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 )。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5.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6.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
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二、简答题
7.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③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限制。在农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弹,被压抑的流动动机很快释放出来,形成了现实的流动行动。
④在许多农村社区,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社区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因而对农村人口的外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⑤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高收入、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2)农村社区人口向城市社区流动的后果
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开始打破以前严格的城乡界限,农村人口小再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对缩小城乡差别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健全
①农村人虽然可以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身份和地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化的城乡界限远未完全打破,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排斥和文化性歧视仍然明显存在。
②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的犷解,缺乏关于城市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方面的足够信息,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不少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长期找不到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③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交通紧张和人口拥挤现象,严重
时还带来了犯罪增多的社会问题。
④许多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里后,在城里只能做一些脏、累、险的工作,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在城市中正在形成一个由外来农村人口构成的新的贫困者群体。
8. 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案】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9. 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小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此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
①规范系统;
②策略系统;
③知识系统;
④组织系统;
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比较而言,权利安排与社会成员行动前的决策或策划有关,而行动准则与社会成员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行动的过程和对行动的说明有关。
(2)策略系统制度规范本身并不能够决定社会成员的行动,不论是权利安排,还是行动准则,实际的行动进程都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策略。社会行动就并不是一个固守规则的过程,而是要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