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二、简答题
2. 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态度(attitude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3.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
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4. 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都没有得到很好实行。试分析这一现象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的不同性质的联系。
【答案】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行为层面上,与从众、服从和依从。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它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不同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群体的背景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群体背景途径,在行为层面上反映为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既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众的行为方式具有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社会规范没有很好的落实,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在整个群体的大背景下影响力都不够,群体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那么群体中的成员,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影响。同时,即使群体中的个别成员遵守了该规范,但是别的成员是否遵守,还受到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个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虽然没有群体背景的人数多,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服从和依从都是个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服从是按照他人命
令行动的行为,而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社会规范实行的过程中,如果个人能够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能够接受这些规则,则易落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领导或者学校老师等制定的规则不满意,内心里不是服从而是反对,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则的实施。
(3)大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外在环境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小到个人所处的物理条件,这都是影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当规范实施时,如果和整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符合,则人们易于去遵守,这样规范就易落实。但是当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这种氛围,甚至都处于相反的状态时,则难以保证规范的落实。与此同时,个人本身的所处人为物理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为的物理条件都不好,则个体不会很好的去落实规则。
5. 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 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有XYY 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 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
)早期的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
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