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 10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 15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 21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 27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框架(newsframe )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2.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 信息平衡论

【答案】“信息平衡论”反映了“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的一些观点,认为:社会乃至自然充满了各种信息,而信息的流动总是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地区,即趋于平衡。信息本身是一种无序,信息的流动是多变的,因此,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也是经常互换的。

5. 魔弹效果论

【答案】魔弹效果论(1910-1940),伯罗称之为“皮下注射模式”,德弗勒称之为“机械的刺激一一反应论”和“恐惧遗传”。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

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它不经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夕,“并几乎可以随传播者所欲而左右大众的任何观点”。

二、简答题

6. 怎样如何正确看待西方传播制度理论?

【答案】西方传播制度理论评析如下:

(1)传播制度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来的

这些理论的提出者,有的虽然也声称要公正、客观地分析各种传播制度和规范,但在总体上都为资本主义的传播制度辩护、叫好,对其他传播制度则予以否定。所以,这些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我们’夕、“他们”与“我们好”、“他们坏”两个截然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然后分别贴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标签。这种将媒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复杂关系作简约分析的做法,貌似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实质是闭门造车,将复杂现象简单化、现实问题概念化,空疏而不落实,片面而不全面,主观而不客观。它们无法适应大众传播媒介体制、类型和服务的多样性,也无法适应时代和科技的变化。

(2)传播制度理论是依据北美观点提出来的

媒介机构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但它们毕竟有自己的制度特点、管理模式和对传播制度理论的特殊贡献。因此,试图依据北美观点系统地提出一致的传播制度理论,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直到今天,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都没有形成任何抱着单一目的或单一哲学的单一制度或规范,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利益驱动的种种差别,它们呈现出的往往是混合、交叉的、多元的特征,而这正好又与大众传媒发展的激增性趋势、多样性趋势、集约性趋势、跨国化趋势、商业化趋势相适应。

(3)传播制度理论应该不断修正与更新

梅里尔认为,施拉姆的四种报刊理论与现实并不吻合,因为现实中只有两种基本的“政府一报刊”关系理论,那就是强权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尽管这两者之间还有各种层次。恩泽斯伯格则主张建立一种“民主一参与”理论,以适应公民日益看重的知闻地方信息的权利、反驳的权利、小范围交流以及与传播者联系的需求。麦克布赖德等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媒状况,提出了“发展媒介理论”,即把国家发展任务(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放在首位,追求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权,强调社会责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这两种理论说到底仍是上述理论的变种,是在对现实失望的情况下构想出来的理想模式,而实际上却行不通。

(4)传播制度理论在分析问题时的四个切入点也值得商榷

无论是施拉姆等人,还是阿特休尔,他们几乎都是从四个方面切入主题的,那就是:①传播事业由谁主办? ②传播媒介为谁讲话? ③以什么形式(政治的或非政治的)讲话? ④新闻媒介能否不受控制而自由地讲话? 这四个切入点并不能使问题径渭分明和便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它们。

首先,大众传播媒介究竟是“民营”还是“国营”,这两种形式不仅早已被打破,而且在一个

国家内往往民营与国营并存,其界限也日益模糊。

其次,在传播媒介“为谁讲话”的问题上,全球的传播媒介亦大同小异。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媒介并非总是“以非政治方式进行告知或教育”。

第四,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

7. 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答案】(1)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2)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夕,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论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做了明确的说明。他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 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8. “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 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答案】(1)“走转改”的含义

①“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②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2)“走转改”的意义

①它鲜明而很好地回应了时代关切。

a. 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面临的问题依然复杂,形势依然严峻。时代驱使新闻宣传工作也必须随之而适应和跟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种种需求。

b.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许多思想和认识,面对巨量信息,怎样从信息中发现新闻、怎样把信息裁剪成新闻、怎样避免将失实信息变成虚假新闻等等,这些都己成为新闻工作者今天时时刻刻面对的新问题和新纠结。

c. “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

②它突出而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