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之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提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简答题

2. 20世纪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选修制度的发展有尽量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和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课程;

(2)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

(3)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

(4)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

3. 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论,兴趣的内涵是什么? 其特点又是什么?

【答案】(1)兴趣的内涵是: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这种“内现的力量”寓于观念或经验之中。

(2)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应当具有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等特点。

①兴趣的“深远性”是指兴趣能对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能成为欲望和意志的源泉。

②兴趣的“直接性”是指兴趣指向于思想对象本身、内在于对象之中。

③兴趣的“全面性”是指兴趣要指向于多种对象和经验,防止狭隘性。

4. “发现学习就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请判断并说明原因。

【答案】这一观点不正确。

因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讲解得法,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同样,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也可能成为机械学习。比如,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解

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对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却稀里糊涂,他们虽然也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种发现学习显然是机械而非有意义的。

5. 简要说明“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及其存在的缺陷。

【答案】此模式的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及其两个根本缺陷:

(1)此模式的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是:研究;开发;传播;采用。

(2)此模式存在两个根本缺陷是:

①该模式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或相当于专家的人)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基于这种假设所开发出的课程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碓被理想地付诸实施。

②该模式线性化的四个步骤——研究、开发、传播、采用,它们彼此之间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一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则与日俱増。

6. 简述功利主义课程的组成部分。

【答案】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斯宾塞的课程体系由五个部分所构成。

(1)生理学、解剖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指向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领域”。

(2)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这是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领域”。

(3)心理学、教育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领域”。

(4)历史、社会学。这是合理地调节自己行为所必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领域”。

(5)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类课程对应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领域”。

7. 简述“泰勒原理”的实质。

【答案】“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可见,其“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三、论述题

8. 试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1)在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

①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

②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向。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教师不再视为国家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参与国家课程计划的制定,并且创造性地实施既定的课程计划。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机构。课程改革的专家机构可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性。

9. 试结合实际谈谈课程选择的每种取向的基本内容。

【答案】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既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相应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就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在选择学科知识的时候要尊重各门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即使到今天,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依然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相等同,将学术领域的知识直接搬到课堂中来,也不能根据“可接受性原则”进行任意地裁减,否则学科知识将失去理智性的、情感性的价值。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因此,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社会生活经验是纷繁复杂的,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在同伴交往和其他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理论倡导的“被动接受”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