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2. 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合理认识和明确哪些基本问题?

【答案】就目前看来,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合理认识和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时至今日,时代精神的发展趋向是,把知识的价值指向于理解世界、与世界更好地和谐共存,指向于提升生活的意义,而非仅限于功利追求。

(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应是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知识。

(3)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在将学科知识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考虑知识所负载的价值观究竟是推进着社会民主和公平还是维持着社会的不平等,践踏社会公平的知识不是有价值的知识。

3.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4. 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夸美纽斯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一切的教学安排都应适合学生的能力;要求一切教学都应考虑学生的要求。

(2)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学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不能逾越,又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步、由易到难。

5. 如何评价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传统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另外,他的许多主张,对我们重新反思教育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例如,他重视师生的各种“非课堂”的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的平等关系及课堂良好心理气氛的建设,重视学生独立探究,等等。事实上,罗杰斯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也存在问题,比如它对人性的假设、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带有很多理想色彩,因此,它不可能像罗杰斯所期望的那样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

6. 夸美纽斯提出的“兴趣与自发原理”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应当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要使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7. 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案】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这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来得狭窄。

(2)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三、论述题

8. 试述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对教育评价的历史所划分的三个时期及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中指出的四代评价的本质。

【答案】(1)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教育评价的历史分期是:

①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重要部分。

②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③后现代时期:它兴起于80年代以后,其最大特征有二:一是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中的权威(相对于由教育外部人员承担的“专业评价”),二是对某些心理测量原则的适切性提出质疑,并以开放性的结论以及“评定”这一概念代替以前的“评价”。

(2)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中指出的四代评价的本质是:

①第一代评价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一直持续到5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③第三代评价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前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8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④古巴和林肯在对前三代评价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所谓的“第四代评价”。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9. 试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及在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的过程中,教养与教育的关系。

【答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因及教育与教养。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因是:

①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③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2)在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的过程中,教养与教育的关系是:

①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论; 同形成人的意志、态度、性格的方法论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按照教养的逻辑去从事教育,或是按照教育的逻辑去从事教养。

②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通过教养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了能力,这为教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反过来,教育的成功与否也极大地制约着教养的成效。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更有利于教养内容的学习。

③不能把二者视为同一个过程,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各自的逻辑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