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成性目标
【答案】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二、简答题
2.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答案】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
(1)启动阶段。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课程变革计划被人们所支持,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
(2)实施阶段。兰德模式认为,成功的课程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社区环境,以及学校组织结构等因素。
(3)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3. “附带学习”的涵义和价值是什么?
【答案】“附带学习”,就是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的情感等。杜威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杜威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一般认为,杜威“附带学习”的理念是隐性课程研究的来源。
4. 如何理解“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
【答案】追求“解放兴趣”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以达成解放。“解放兴趣”是人类最基本的、“纯粹”的兴趣。“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以“解放兴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达到自由和解放。一句话,要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5. 简述课程实施的几种基本取向。
【答案】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刨生取向”:
(1)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由于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课程变革计划到计划的实施、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向的线性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的。
(2)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3)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由于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该取向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6.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指什么? 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崛起的一些对教学实践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是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7.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3)独立探索: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
(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
三、论述题
8. 试述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对教育评价的历史所划分的三个时期及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中指出的四代评价的本质。
【答案】(1)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教育评价的历史分期是:
①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重要部分。
②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③后现代时期:它兴起于80年代以后,其最大特征有二:一是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中的权威(相对于由教育外部人员承担的“专业评价”),二是对某些心理测量原则的适切性提出质疑,并以开放性的结论以及“评定”这一概念代替以前的“评价”。
(2)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中指出的四代评价的本质是:
①第一代评价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一直持续到5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③第三代评价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前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8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④古巴和林肯在对前三代评价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所谓的“第四代评价”。第四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9. 如何理解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答案】(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对它们可作如下理解:
①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②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③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不存在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区别,二者都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