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2. 什么是“社会本位课程论”?目前典型的社会本位课程论有哪些?

【答案】(1)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社会中心课程”或“社会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并非不要课程目标的其他来源(学习者的需要、学科的发展),而是强调社会需求的优先性、根本性。

(2)20世纪出现了种种“社会本位课程论”,比较典型的有:博比特、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论”;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3. 夸美纽斯为什么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原理”?

【答案】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直观原理,他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要从事物的观察开始,这是基于以下三个有力的理由:

(1)在感知之前不存在任何事物的认识,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

(2)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于其他一切。

(3)感官是记忆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4. 情境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情境教学的特征有:

(1)“学习者中心”,每一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

(2)“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二体的。

(3)“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5. 如何理解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答案】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是由斯克里文提出的,这两种评价的区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向。

(1)效果评价即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因此,效果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

(2)内在评价则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或者说,在内在评价的提倡者看来,只要有好的课程计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一个关注结果,一个关注过程,二者具有互补性。

6. 简述“泰勒原理”的实质。

【答案】“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可见,其“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7. 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观点?

【答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三、论述题

8. 试述学生认识或者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工农业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的成人的认识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

【答案】这两种认识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

(1)这两种认识的关系是:

①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

其发展方面,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

②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儿童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观——思维——实践”的认识路线,儿童的认识也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是:

①用成人的认识替代儿童认识。这种做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儿童认识是幼稚的、浅薄的、无价值的,是需要尽快送走的东西,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儿童的认识尽快过渡到成人的认识作准备。

②使儿童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放纵儿童的认识发展。这种做法认为儿童的诸种表现都是最好的,成人不必干预儿童的认识发展,成人只是在一些紧急时刻才去干预儿童(如儿童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人的表现越被动越好。

(3)对这两种极端做法的简要评价:这两种做法有共同的错误的根源,那就是把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割裂开来,并使二者对立起来。前者根本否认儿童认识方式的存在价值,把儿童的认识作为客体来塑造。后者则把儿童的认识方式盲目地理想化,把儿童认识发展中的一些偶然的、自发的现象视为儿童发展的理想状态,认为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不需要成人帮助、自发地达到理想状态。这实际上也就从另一个方面抑制了儿童的发展。

9. 结合实际,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学吸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増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肩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如有的数学教师在讲相似三角形时说:“学了这一课,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②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果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会形成“一道汤”、“老面孔”的局面,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比如在讲授小学英语圣诞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文化背景以及在西方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一节日的。

③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被动学习活动中感到烦躁。而学习的主动性又往往是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大胆设想,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