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心理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顿悟说
【答案】顿悟说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是领会其情境的智慧活动,即动物在行动之前对于其行动的结果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发现了情境中的新的格式塔,使原来无关的物体和情境发生关系。
二、简答题
2. 试述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及其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
【答案】(1)对象: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冯特认为虽然心理学和物理学都研究经验,但是有区别,区别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间接经验。
(2)身心关系: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行论,他认为心理过程与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是一致的,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3)方法:冯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有两种:实验的自我观察法(内省法)和“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冯特认为以前的内省法不科学,它所得来的材料不可靠。内省法只有与实验法结合,成为实验的内省或实验的自我观察,才是可靠的。他还主张用“心理产品分析”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社会心理,如通过语言的分析来理解思维。他在《民族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把社会发展分为“初民时代”. “图腾时代”. “英雄与神的时代”. 发展到“人道的时代”。
(4)任务:冯特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为各项元素,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这些元素结合而成,但具有与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新的性质。心理元素结合成复杂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于用实验的自我观察法分析出这些心理元素,并寻求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3. 评述生态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
【答案】(1)巴克的行为背景理论:
行为背景是由行为和环境的持久模式组成的动态结构。它们的动态结构是集体的、有目的的行为与支持它们的环境的特性相结合的一个特性。这种更高秩序的模式是由行为背景中的参与者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构成参与者们共同的行为。行为背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行为背景是真实的;
②一个行为背景的成员—行为着的人和非人的成员—相互有着一种同形的关系,即行为和对象相互配合;
③在一个行为背景内部的成员关系比一个行为背景中的成员和另一个行为背景中的成员关系有更紧密的联系,且更相互依存;
④行为背景的人员的可替代性;
⑤背景活动的完成有赖于人员数量的特定最小值;
⑥行为背景是自动调节的、主动的系统。
通过“行为背景”的发现,巴克他们揭示了“超个体的”生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中心作用:个体都是在具有一定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生态结构(即行为背景)中进行他们日常生活的。他们还发现了这种更高秩序的生态结构成为一些管理个体行为秩序的基础。
评价:行为背景的发现,使得巴克等人从儿童人格的研究过渡到对行为背景的研究。而促使他们转变的原因是,他们发现用传统的方法和概念不能很好地解释自然背景中发生的行为,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他们自己研发了两种生态学研究方法,从而使得巴克的整个学说既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又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2)直接知觉理论和间接知觉理论
①间接知觉论
间接知觉理论的假设是由一个著名的镜片失真实验来证明的。当被试戴上歪曲世界景象的镜片一段时间之后,便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恢复。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意识是间接的,知觉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心理建构物。
②直接知觉理论
吉布森通过对飞行的实际情境中的知觉研究发现,飞行员的知觉是直接利用了来自地面和天空的信息。经过多年在真实生活条件下对知觉的研究后,吉布森用以下假设代替了间接知觉理论的假设:知觉是知觉者直接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这就是直接知觉的假设。
争论:关于知觉要不要依赖过去的经验经过内部推理过程的组织才能产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人倾向认为知觉既有直接的性质又有间接的性质。直接知觉的实例如距离知觉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实例,而间接知觉的实例如双关图知觉。
(3)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和成员之间的嵌套关系的思想用一个层级化的多元系统谱表现了出来。这个系统谱有四层系统,从小到大分别是:
①微系统,这是人直接经验到的系统;
②中系统,两个或更多的微系统组成中系统;
③外系统,中系统又嵌套在具有非直接的社会联系的外系统之中,包括正式的社会网络(如大众媒体. 政府机构,公共交通服务)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如桥牌俱乐部或宴会);
④宏系统,每一个水平的系统都嵌套在体现社会文化的风俗、价值和成规的宏系统中。
评价:布朗芬布伦纳史多地是从理论层面上补充、修改和扩大巴克的生态心理学主张,为具体的生态心理学研究提供指导。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概念和理论的意义比方法论的意义要大得多,它更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而不是操作性的或者说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4)奈瑟的自我层次理论
奈瑟认为人们可以获得五种不同的关于自己的知识。这五个层次是:生态自我、人际自我、概念自我或自我概念、暂时性外延的自我和私有的自我。前两个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上,后三个是建立在内省和思维之上。
①生态自我被认为是位于和作用于直接物理环境的个体。
②人际自我是忙于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互作用的个体。
③人际自我,像生态自我一样,从婴儿早期开始在概念上就被给予和获得。
④概念自我或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关于他自己特质和特性的心理表象。概念自我,更少地受到环境约束。自我概念形成依赖于口头形式,并且在生命的第二年可能开始发展。
⑤暂时性外延的自我是当个体认识自己,回忆自己,讲述自己,将自己联系到未来的时候的个体自己的生活故事。这种“叙述性”自我似乎出现在四岁。
⑥私有的自我在内省中形成。私有的自我,只有当儿童逐渐理解意识生命的私有性,这必须发生在儿童时期的晚期。
评价:奈瑟既注意了有机体与他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一面(生态自我和人际自我中体现),同时也注意有机体内部机制的发展(暂时性外延自我和私有的自我中表现),同时他并没有像吉布森那样完全拒绝传统心理学对内部机制发展和运作的关注。
4. 为什么说勒温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之父?
【答案】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德籍犹太人,是完形学派的一员,和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几乎是同时代的人。
勒温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伽利略式的科学。因此,勒温在其理论中比较追求心理学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据这些定律来对个体所处于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做出有效的推论和预测,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提出的。由于其独树一帜的团体动力学研究,故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5.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从早期实验心理学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1)信息加下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课题。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时、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越的实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
(2)信息加下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内省的方法。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依赖于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为此,曾受到其他心理学家派猛烈的抨击。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却不以然,在批判和改造内省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口述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中的内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内克森、西蒙等人对口述报告的记录采用了多种分析技术,在认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