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案】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转嫁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也并不是无穷尽的,总存在一个不可能再转嫁而要自己负担税款的阶层,如消费者,这一阶层即为税收归宿。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 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小易转嫁。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商品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 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品价格的上升,若有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取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失效。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因为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具有独占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上掌握价格的控制权,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强。竞争性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较弱。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从量课税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征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纳税人担心转嫁税负得少失多。从价课税条件下,价格随税负转嫁而上升,购买者不易察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转嫁税负。

2.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案】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

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概括财政职能的意义,就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2)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

(3)经济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

业、家庭和对外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财政涉及微观的个量,也涉及宏观的总量,财政学是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含有作为经济活动的量的关系,也含有由量的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

3. 如何理解税收超额负担?

【答案】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一般而言,所得课税只产生收入效应,对市场

的干预程度较小,商品课税也因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避免重复课税的税种和税率档次较少,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轻。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被称为马歇尔一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一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超额负担

图说明的是一种商品的市场,d 为商品的需求曲线,s 为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为E ,产量为OG , 价格为OB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 的从量税,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 税后均衡点为F ,产量减少至OH ,价格上升至OA 。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 销售量)乘以DF (税率),即ACDF 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ABEF 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BCDE 的面积。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 的面积,显然大于政府的课税收入(ACDF 的面积)。二者的差额FDE 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这说明,纳税人的负担不仅是向政府纳税ACDF ,而且因政府课税带来价格上升导致产量(消费量)的减少,即带来纳税额之外的超额负担。

4. 试评价2010年个人所得税改革。

【答案】(1)2010年个人所得税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随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1993年10月31日第一次修正、1999年8月30日第二次修正、2005年10月27日第三次修正、2007年6月29日第四次修正、2007年12月29日第五次修正、2011年6月30日第六次修正,形成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2011年的修正主要是对工薪所得税的修正,内容有:

①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

②调整工薪所得税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

③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适当扩大了低档税率和最高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2)2010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