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2. 土地经济管理
【答案】土地经济管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保护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土地经济管理大致包括下列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②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③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3.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是通过土地现状调查分析而得出的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有利于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对供选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
4.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
历史综合体。
5. 土地统计调查
【答案】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关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过程。土地统计调查是土地统计管理的初始阶段,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起点。离开了对土地利用实际状况的周密调查,认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6.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二、简述题
7. 何谓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地理信息是一种与地理环境所有要素相联系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种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和明显的时序特征。
(2)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 icinformar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地理信息进行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的专门化系统。简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数据的录入与编辑模块、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模块、数据的处理分析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5个技术模块组成。
8. 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答案】(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地资源状况:主要监测土地数量、利用状况变化,特别是耕地资源状况的变化。
②土地利用状况:主要是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行为是土地监察的重要方面。
③土地权属状况:主要是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
④土地条件状况:土地利用与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土地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掌握土地条件的变化。
⑤土地质量和等级状况:土地等级反映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土地利用的基础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依据。土地质量动态变化同样是土地监察的任务之一。
9.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答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
(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按人均占有土地,我国只有14.2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3。按人均占有耕地,我国为1.5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3。按人均占有林地,我国为1.8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7.5。按人均占有草地,我国为4.9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1/2。总之,我国人均占有各类用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上低于印度(55.5%)、日本
,但高于苏联(10.2%)和加拿大(4.7%)(14.0%)。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
,15%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区)全国85%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市)。垦
殖系数在省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除台湾省以外,垦殖系数在20%以上的12个省市; 在10%以上的有10个省区; 在10%以下的有7个省区。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报告,我国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为14%。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0.6
,在世界179个国家中居119位。 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木材的供应量极为小利。我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很小均衡,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约占全国林地的一半以上,广大农、牧区,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少林甚至无林。因此,造成森林覆盖率在省际间的明显差异。
(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①耕地质量下降。
现有耕地中稳产高产的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中等的占1/3,低产田占1/3。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合理的土地经营,重用轻养,绿肥面积由1.5亿亩减到1.2亿亩,加上农村燃料紧张,作物秸秆还田的数量普遍减少,致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有1%左右,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②水土流失严重。
,约占国土面积的18.9%。随着水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己达179.4万平方公里(26.91亿亩)
土流失,土壤养分损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沙漠土地面积从解放初的1.06亿公顷C16亿亩)扩大到目前的2.62亿公顷(39.30亿亩)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3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56亿公顷(23.30亿亩)。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