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13人格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2. 美德

【答案】(1)含义: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美德是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

(2)内容: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3. 焦虑

【答案】(1)含义

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2)特点

特点是紧张小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可能伴随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症状。

(3)分类

可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前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持久性,后者亦称情境焦虑,因情境而发生,具有暂时性。

可分为显性焦虑和原始焦虑。前者为个体意识到的情境焦虑,后者为婴儿期因缺乏母爱和安全需要未获得满足而产生的。

(4)焦虑与恐惧

焦虑类似恐惧,一般认为前者由模糊的、不明确的刺激引起,后者有清楚明确的原因。亦有认为是出现于实际威胁之后的不适感,具体可由对身体的威胁、对自尊的挑战、工作和交往中的压力,以及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引起。

(5)焦虑的程度及影响

其程度由轻微的忧虑直到惊慌失措或惊恐。若适度,则不仅对人无害,且可激发斗志,唤起警觉,提高工作效率;若过于强烈则可能损害身心健康。弗洛伊德看来,焦虑是各种心理问题的

中心。

4. 自我效能感

【答案】(1)含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是一个与罗特的预期很相近的概念。

(2)影响

①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如果一个人对某行为或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则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地去执行这种行为、完成这种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和任务。

②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剧失败,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5. 个体潜意识

【答案】(1)含义

个体潜意识是荣格人格理论的一种术语。与意识、集体潜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人格(或精神)的三个层次。为潜意识的表层,包括来自个人的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阈下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根植于潜意识深层的集体潜意识,与意识层相联系。若能量足够,可回到意识层。

(2)构成

荣格通过字词联想实验发现其主要由具有情绪色彩的一组组观念群,即各种情结构成,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金钱情结和权力情结等。

(3)特征及双重作用

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动力性,能强有力地控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既可导致行为失调和神经症,亦可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类似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

6. 人性论

【答案】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 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在人的本性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多种人性论。孟子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就列举出了四种不同的人性论,加上荀子的性恶论,扬雄的善恶混论,就有六种人性论。

7. 认知风格

【答案】认知风格也称认知力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力式,包括个体知觉、记

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认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8. 害羞气质

【答案】卡刚和莫斯(Kagan&Moss)发现了一种与感觉寻求倾向不同的气质特点,即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境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具有这种气质的孩了在面临一个新情境时,总是小心翼翼,被动与退缩。在面对陌生人时,这种孩子的典型行为是把头调转过去,避开陌生人的视线,把自己的脸躲藏在父母的背后。

9. 情境论

【答案】解释人格形成及其发展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C. 坎贝尔、安贾尔和莫雷诺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家庭及个人经历对人格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的一切方面均取决于周围的事物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人的行为特质与依赖生物性的个体独特性一样,也在同样充分的程度上依赖情境的独特性。10. 印刻效应答:印刻效应是由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发现的一种现象,即幼鹅一旦孵出,将追随它们首次看到的活动物体,虽然这一物体通常是它们的母亲,但也可能是人或其他无生命的物体。

10.特质

【答案】特质是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包括:

(1)个体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

(2)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

11.积极

【答案】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二重含义:

(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

(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12.自我概念

【答案】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1)从过程看,具有认知、情感、意志的三种形式,包含自我认知、

(2)从内容看,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