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 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2. 地球科学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答案】(1)研究对象
地球科学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慢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即地球系统。
(2)研究内容
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几和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3)研究任务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①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
a. 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的整体概念,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地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
b. 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系统科学同样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学科间大跨度交叉渗透特征,是当
代地球科学进入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标志。
②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的原因
a.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从而要求其能更深入精确地研究和提供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自身的规律性知识。
b. 人类己经认识到自然灾害不仅是地球大气圈内的物质运动因素所引起,很可能与海一气藕合作用引起的物质一能量交换作用,固体地球的地慢放热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要强调地球的整体系统观点以进行综合研究。
3. 试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答案】主要的成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
(2)盐渍化形成过程
盐渍化形成过程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
(3)钙积过程
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
(4)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
(5)白浆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
(6)富铝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7)有机质积累过程
有机质积累过程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言是自然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十过程。
(8)潜育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9)灰化过程
灰化过程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
(10)土壤熟化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4. 请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试述洪水的发生过程。
【答案】(1)洪涝灾害的定义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①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
(2)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
洪涝过程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季节性区域降水量分布、流域地理位置和地貌、河道类型和形态、植被分布和水土流失,以及人类活动有关。但主要受气候变化、流域地貌特征和河流水文变迁等因素的制约。
①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洪涝形成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上游控制与下游控制两种不同的效应。
a. 上游控制主要指由于河道上游来水和河水含沙量变化对河流中、下游地区产生的控制作用; b. 下游控制即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影响。侵蚀基准面被抬高,河流的冲蚀作用就会减弱。 ②河流演化的水文规律。
河流一般不允许超过自身挟带能力的泥沙停留其中; 在一定的水动能条件下,会维持自己的天然深度; 随着来水来沙情况的变化,会形成相应的河床断面和河道曲率等。
③人类作用
a. 过度砍伐和垦荒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超量泥沙冲入河流,使河流自身的调节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蓄洪湖泊被填平造地,造成正常泄洪能力萎缩,使洪水更为频繁。
b. 拦江大坝的建筑不仅可以利用水力无污染发电,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削峰补平,从而减轻洪水的发生。
5. 说明终极绝灭、假绝灭、正常绝灭和集群绝灭的区别?
【答案】(1)终极绝灭
终极绝灭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完全消失而不留下后裔。
(2)假绝灭
假绝灭是某个物种经历一定地质年代演化后,采用线系渐变的型式由祖先种演变为后裔种,祖先种绝灭,但物种的谱系仍继续下去。
(3)正常绝灭
正常绝灭是地球历史中新的物种不断形成,老的物种相继绝灭。
(4)集群灭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