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校体育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研选题
【答案】科研选题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有步骤的选择选择某一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选择课题。
2. 系统性原则
【答案】系统性原则是指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连续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内容、指标和要求是层层衔接的,是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简答题
3. 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案】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増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而造成热应激伤害。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4. 简答用动负荷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答案】(1)构成因素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
负荷量
负荷量是指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刺激的数量特征,其指标可以用时间、次(组)数、总距离、总重量来衡量。
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是指完成身体练习时对有机体刺激的深度,可以用密度、速度、高度、远度、负重量难度等指标来衡量。
(2)相互关系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有一定的强度就有一定的量,反之,有一定量的练习就有一定的强度。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小强度的较大量;同样,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繁荣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较大强度。
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増加创造有利的条件。两者相铺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运动负荷逐步增加的趋势。
5. 体育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主要是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或教学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1)三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四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介)四个要素构成。
(3)五要素说
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条件五个要素构成。
6. 试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案】未来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a. 增强未来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观念。
b. 现代健康观念促使学校体育不仅重视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而且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
c. 学校体育不仅注重自身的运动,而且要注意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体育的必然趋势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自发自主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运动’’对人的作用不仅有显性的、直接的、即时的,还有隐性的、间接的和长期的。
(2)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运动,它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简单的肢体运动,不能只限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必须肩负起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体育文化使命。
7. 简述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
【答案】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是指训练的不间断性和相对专项性。
(1)现代体育训练特别强调系统训练,即指训练是一个连贯的动态变化过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训练过程中的不间断性和系统性。
(2)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与专业体育训练相比,课余体育训练中专项内容不是非常突出。
8. 课余体育有哪些特点?如何根据其特点认真开展课余体育工作?
【答案】课余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相比,有如下特点:
(1)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课余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课余体育的活动空间非常广阔,不受体育课堂的固定环境限制。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多变。
(3)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学生在课余体育中,活动自选,发自内心,倾情投入,展现自我。
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起到指导咨询的辅助性作用。
(4)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是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必须开展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法定活动的强迫性质。
课余体育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形式是属于学生自愿参与的乐趣性很强的自主性活动。 (5)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课余体育中的参与对象包括学生、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行政干部、团组织和少先队干部等,具有群众性。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努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6)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课余体育是体育课堂教育的延伸,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课余体育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它不是体育课直接的延伸,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论述题
9.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切实贯彻中小学生每天开展1小时的体育活动?
【答案】(1)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余体育对学生个人的功能
a. 健身
课余体育的体育属性要求学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对学生具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