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校体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
【答案】体育是指一种以合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为本己目标,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活动。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是指体育运动,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狭义的体育是指体育教育
2. 体育教学
【答案】体育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简答题
3. 常用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案】(1)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根据评价所涉及内容对象的多少,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单项评价
单项评价是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某个侧面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指对某一学校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根据参与教学活动对象,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对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3)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根据评价的参与主体,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内部参与者的评价
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包括师生双方进行的自我评价、师生间的相互评价、同事评价和学校领导评价。
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外部参与者的评价包括家长评价和其他局外人(如上级领导、用人单位等)做出的有关教学的评价。
(4)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运用的方式,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实际上所做出的
教学评价,往往是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而进行的。
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是指评价者通过听课、谈话,以主观体验方式而进行的评价。
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是指通过客观的测量和测验收集资料而做出的评价。
(5)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根据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同,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为集合,考虑该集合目前实际的状态,而确定评价标准之后将集合中各个个体与之相比较。
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为集合,但不考虑该集合体的现状,使其同预定的目标对比,判断各个个体与目标的差距。
(6)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特征,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开始时进行,目的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以便更好地编班分组,妥当地安排体育教学计划。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是通过对仍在发展和进行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形成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学成果进行的总评价,目的是为作出各种决定或决策提供资料或依据。
4. 试述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要素与类型。
【答案】(1)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要素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师生互动的主体,即体育教师和学生。
师生互动的受体,即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的接受。
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情感、态度与观点、意见等。
师生互动的媒介,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2)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
从体育教学中互动行为主体构成本身来看
可分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称为师生互动,后者称为
生生互动。
从体育教学中互动行为具体的主体来看可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个个互动、组组互动、个组互动等。
5. 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有哪些?
【答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也是学校教育设置的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2)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
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校内校外的课外辅导、群体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工作。
(3)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和课外体育中的运动项目,是对学生具有全面教育价值的特殊内容,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信息载体。
(4)室外工作的艰苦性
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以其户外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直接参与以及师生共同置身于“运动”活动之中。
6.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答案】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有:
(1)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少心肌工作氧耗量。运动可预防或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且能増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运动训练能降低安静心率和动脉血压,减少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从而使心脏的做功减少,心脏的氧耗量下降。
(2)提高心肌的功能和电稳定性。运动可增加休息和运动时的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电稳定性。
(3)血管贮备力増强。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 ), 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另外,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从而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4)运动通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值
力。
7. 简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答案】(1)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每分钟60〜100次。而
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等变化,从而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