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805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政协调

【答案】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而把各自行动互相配合。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协调不是在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极做选择,而是在有关各方存在不同程度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融和、调整,以实现关系的和谐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如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平衡、履行社会职能与自身有效管理的平衡、专业化分工与全局管理的平衡、职权责的平衡等。行政协调的方法有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方法、对组织系统的协调方法、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协调方法。其特点包括:广泛性、目的性、层次性、权威性、灵活性和相对性。

2. “突变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答案】突变式,,改革指在较短期内,对行政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变革,能迅速改革、改变旧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各方面进行逐步阶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3. 授权立法

【答案】授权立法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就自己职权范围内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它包括国务院的授权立法,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的授权立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实践中,有人把下级行政机关根据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包括在授权立法的范围内。

4. 逻辑数据库

【答案】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把概念数据库演化为逻辑数据库的主要工作是采用数据结构规范化原理与方法,将每个概念数据库分解成三范式的一组基本表,逻辑数据库就是这一组三范式基本表的统一体。逻辑数据库标准涉及各基本表的命名标识、主码、属性列表及基本表问的结构关系。

二、简答题

5. 简述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答案】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那些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一般地,将政策

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人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在我国,这些政治组织主要是政府、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3)代议制

这是形成政策议程的一个基本途径。代议制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议会(国会)等,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有关社会问题形成各种议案、提案、建议等,以引起政府关注或要求政府列入议程。当然,政府采纳是有条件的,通常是根据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价值判断决定取舍的。在多数国家中,代议制是建立政策议程的最主要、最正式的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基本形式。不少有关国计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首先由人大或其常委提出来,而后纳入政府议程的。

(4)选举制这是和代表制度相配套的一种民主制度。社会主义选举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重要途径。选举制度一般用于选举立法机关的代表和政务类公务员,用于对重大决策的投票表决,用于对选举的代表和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选举人对自己的利益和意愿的一种选择,是对决策者的一种选择,是对政策的一种选择。

(5)行政人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以及处理公务的过程中,因其接触范围较广,掌握信息较多,对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比较了解。他们常常能在无意中发现与原有政策相关的新问题,认识到如果不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将妨碍原有政策的执行,或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将之列入政策议程。例如,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某些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引起了主管部门行政人员的重视,从而将这一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6)利益集团

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的存在,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当某一团体的平衡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如果破坏达到足以使平衡瓦解的程度,则有可能导致其他的行为。利益集团是在政治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利益的团体,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一个

主要目的就是影响决策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主张。各种利益集团就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单独地或联合其他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并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和施加压力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列入政策议程。

(7)专家学者

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其专业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进行科学预测。一旦取得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成果,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将之列入政策议程。如《2000年的中国》的总结报告,为我国制定“七五”计划提供了不少重要建议。

(8)公众

公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不满,一般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反映,以求得到解决。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会采取一些威胁性的方式(如游行、示威、抗议、罢工、暴乱等),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9)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有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它们可能成为政策日程上的事务。例如,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的披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出台和实施。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1958年,当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美国政府匆忙将航天技术发展问题迅速提上政策议程。小煤矿爆炸的事情在我国经常出现,这促使政府将关闭小煤矿提上政策日程,并对之采取行动。突发事件会让相关问题的解决变得迫切,促使这一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

总之,政府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非常之多,有些社会问题能够顺利进入政策议程,而另一些则难以进入,甚至完全被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社会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既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观察机制,又要有在公众与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机制。

6. 简述行政伦理特质的核心理念。

【答案】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责任及其履行。行政伦理问题包含两个基本内容:①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伦理内涵; ②国家公务员个体的伦理状况。

主导行政伦理规范、体现行政伦理特质的核心理念是责任。“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关键性原则之一。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维持公共组织中的负责任行为”。

(1)客观责任

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与职责相关且应尽的义务。所有客观责任都包括对某人或某组织负责,也包括对某-任务、下属人员人事管理和实现某一工作目标负责。客观责任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①公共行政人员最为直接的责任是对他们组织的上级负责,贯彻上级指示,同时也要为他们下属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