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805行政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家公务员制度
【答案】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从1980年起,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在全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建立并逐步完善,大致经过了调研准备、推行实施、完善发展三个阶段。它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有:能力开发机制、人才奖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制。
2. 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它如挂钟的摆幅一样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影响管理的效能。法国早期管理顾问格雷库纳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管理者的下属人员数以数学级数增加时,其相互影响的总数量,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3. 关键绩效指标法
【答案】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评估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标准体系。它的含义具体包括:①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它必须是可量化的; ②关键绩效指标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基于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管理,就可以保证真正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 ③,关键绩效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石,它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桥梁,通过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
4. 情境危机理论
【答案】情境危机理论,又称SCCT 理论或“危机情境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库姆斯。情境危机理论吸收了其他学者对危机情境和危机分类的研究,首次将情境理论与危机类型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应针对不同危机类型选取相应的危机战略。
情境危机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组织的声誉会受到危机的威胁,通过评估危机情境,并根据该情境选择危机应对战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组织声誉。他提出一个“危机情境模式”,该模式中有五个变量:①组织的内在控制程度:②危机中组织承担的责任:③组织的声誉和形象:④危机的严重程度和组织的发展史—包括危机史和关系史。“组织的内在控制程度与组织的发展史会对危机责任产生影响,而后再影响组织形象以及之后的潜在支持行为”。
二、简答题
5. 行政立法的要求。
【答案】行政立法,是指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法的地位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立法特征的抽象行政行为。
根据立法权高于行政权的原则,尽管大多数法律规范都由政府依职权制定,或是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但行政机关毕竟不是立法机关,不能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其行政活动(包括行政立法活动)不能置法律于不顾。同时,还要根据行政立法的预测功能,注意其稳定性和适应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所以,行政立法必须遵守下列要求:
(1)制定行政管理规范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并旨在执行宪法、法律。宪法、法律是较原则的规定,行政法规、规章是宪法、法律的直接延续和具体化,以便于执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否则,是无效的,应予撤销。这表明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以法律为准绳的。
(2)行政立法不仅应符合法律的字面含义,而且要符合法律的目的。这是国家法律对一切行政活动的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内容。行政法规、规章不能违背国家法律这个基本宗旨。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新旧社会关系的更替,难免出现若此若彼的复杂交错关系,而使某些法律条文的意义失去现实性和合理性。因而,行政法规、规章作为法律的延续和补充,对尚未明朗稳定的具体关系的调整,在立法时就不能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定义,而是要遵从法律的宗旨和精神实质。
(3)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立法必须在各自的权限内进行。超越法定权限立法不具有合法的效力和约束力。
(4)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和形式。行政立法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规则进行,在形式上,必须采取特别规范性的文件形式,否则也会失去法律效力和引起法制上的混乱。
(5)坚持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对立法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法的稳定性是指一个法律文件一经制定生效,就不能轻率改变。法律作为评判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是明确的、肯定的,应当适用于一段较长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行政管理规范也应如此,否则,使人无所适从,就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但法的稳定性又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也在变化,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自然要改变。法的适应性是指要根据客观发展的需要,从立法上对法律作及
时的制定、修改或废止,以适应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行政管理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广泛、复杂、发展快、变动大,其适应性要求更为严格。
(6)坚持计划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行政立法坚持计划性与科学性的原则,集中体现在立法规划的制定上。
①立法规划期限的确定,要尽可能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法规规章对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作用。
②行政立法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长远规划宜定得概括一些,近期计划可细一些。同时,立法计划的科学性,要求符合客观规律、客观需要,使之切实可行。
上述行政立法要求,是保证行政法律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符合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6. 简述现代官僚制体系的主要特征,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现代官僚制体系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其主要特征包括:
①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固定和正式的职掌,依法行使职权。即在科层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圆定的职责; 以法令规章严格限制的方法,赋予命令权,以行使固定的职责; 行政的责任和权利,都有一定的规范,只有具各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受雇用。
②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科层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明确地知道,该从什么人那里取得命令,并将命令传递给什么人。这样,一方面可减少混乱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下属也较容易控制。
③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人员间的工作关系,须遵循法规的规定,不得掺杂个人好恶情感。也就是说,科层组织内的行为、决策和法规都是正式的,有一定的规格与要求; 并且不论仟何政党执政或仟何人为机关首长,行政人员均要“依法行政”、“政治中立”。
④科层组织内的职位。按人员的专长做合理的分工,其工作范围和权责也以法律明文规定,在这种专业分工的原则下,职位的获得主要以技能为主。
⑤职业化倾向。人员加入组织,是根据自由契约的方式,并经过公开的考试合格后加以任用,除非人员犯错,井依法规定加以免职外,否则,行政机关不能随便结束契约关系; 相反,人员则有充分的自由,随时可以脱离行政机关。
⑥人员的工作报酬也有明文规定,有固定的薪傣制度。下资的付给主要是依照人员的地位和年资,不能因主管的好恶而有所偏私。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升迁制度,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
(2)官僚制体系一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①官僚制的合理之处:
a. 严密性。官僚制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按专业化标准,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一切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
b. 合理性。由于专业技术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显示出精确、迅速、统一、协调、节约和高效等优势。
c. 稳定性。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使管理的任何步骤都源于法规,摆脱了长官意志,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